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勿用“管理”代“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11:05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报道】■戚若予

  经常听到学校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不好管!”为了管住学生,学校想了很多办法,出台了种种举措。

  4月3日金陵晚报中国新闻版载:甘肃永靖中学使出“奇招”:向成绩排名靠后的学

生收取“管理费”。南京也有高校要学生缴纳“违纪押金”。对此,批评意见多斥为“乱收费”。我以为,还可以从教育理念的层面再做深究。

  应该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对学生(此处指义务教育段受教者),究竟是用“管理”,还是用“教育”?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简单通俗地讲,管理是对有劳动技能的人员进行领导、控制、协调,使生产组织得以在制度保障下正常运行。可见,管理的对象是劳动者,管理的目的是将事情(产品)做好。教育的对象则不同。

  在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者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生存和受教被国家法律保护;他们进校是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道德操守情感,而不是来创造产品。因此,他们应该得到的应该是教化和培育,而不是管制和约束。

  在当前学校中,由于片面地“强化学生管理”,教育的功能正在萎缩。在“管理”的作用被不恰当地放大之后,学校对学生的教化蜕变为对违规的处罚。

  他们用一整套规章去“规范”学生的言行甚至思想,用未必科学的制度把学生箍桶似的箍起来。

  而当学生游走到制度的框架以外时,施教者便会依据规则或个人情绪对其严加管束:迟到——罚站,讲话——出去,嬉闹——检讨,没交作业——重做50遍,犯了错误——叫家长来!甚至还用辱骂、抽耳光等方式“管教”学生,把日常的“管理”变成了更加严厉的“管制”。

  更值得注意的是:“管理”与“应试”结合而产生的“魔鬼效应”。在一些学校,学生被无情地管制在应试的模块里,作息时间围绕课业,几无个人空间;行为守则围绕高考,缺乏青春朝气。

  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教师和学生都围绕一个目标:赢得高考。在这种环境里,处处可见“管理”,很少见到“教育”。

  学校彷佛只是在制造一种名字叫作“考试机器”产品,完全背离了学校教育的本原。

  与生产车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学校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爱心的场所。学校的两个主体人群——教师和学生之间,从本质上说是施教与受教的关系,而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依托制度的管理不允许错误的存在,对产品的要求整齐划一,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传承文明的教育包容各种思想,讲求因材施教,旨在文化和精神的层面上育人,而不是将不同个性的孩子塑造成统一模式的机器。当然,它也绝对不能靠学生来盈利。

  回答了对学生要“管理”还是要“教育”的问题,就有了不同的方式。管理当然可以包括罚款等经济制裁手段,而用教育的理念就不可能是用钱解决问题。

  管学生,就会采取约束、控制、训斥、体罚等种种方式;而教学生,则更多是教化、养成、培育、沟通、辨理、鼓励、包容,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管理和教育,尽管两者有相交融会之处,但却有着不同的对象和目的。

  在学校,不是不要管理,而是应该加强管理。只不过,管理的对象应该是教职员工,而不是学生。对学生,还是少提管理,多讲教育为好。

  (编辑豆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