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交通大学西迁精神塑造学子灵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04:04 中国青年报

  通讯员 赵力 本报记者 黄博

  “母校在上世纪50年代就是在西部艰苦地方创业的先行者,我选择到西部基层工作,正是秉承母校的‘西迁精神’。”正收拾行囊的西安交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研究生吴霞说。作为该校输送的“选调生”之一,她即将前往四川的基层单位就职。和她一样,西安交大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在西部就业,他们全都把动因归结为该校特有的“西迁精神
”。

  西迁——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

  1956年7月和8月,一趟又一趟特殊的专列从上海开往古都西安,乘车的人都手持一张粉红色“乘车证”。“乘车证”正面,除一列疾驶西行的火车图案外,还醒目地印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

  这些特殊的乘客是交大的师生员工,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放弃上海的优越条件,登上西去的列车,在西安东郊的一片麦田上,用青春和汗水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1956年,根据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国务院批准将迁至西安的交大主体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同年成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

  交通大学西迁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付出极大心血。从中央部委到陕西、上海两地政府,为迁校成功作出巨大努力。西部人民满腔热忱迎接交通大学的到来。学校精心擘划,教授带头西迁。在迁校以及新校建设发展历程中,师生员工顾大局,讲奉献,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为西部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1年4月,当时的教育部部长蒋南翔莅校评价说:西安交大的迁校是我国调整高等教育事业战略布局的一个成功范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1986年6月在西安接见交大老教授时特别指出:事实充分说明,在周总理关怀下,交大西迁是正确的、成功的,历史要记录这一功绩。

  5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西迁教师中年龄最小的,如今至少也已有七八十岁,许多当年的老教授都已长眠于这片黄土地。然而,交大人扎根黄土高原形成的“西迁精神”却历久弥新,成为该校最珍视的光荣传统,年复一年地熏陶和塑造着年轻学子报效祖国的灵魂。

  对西安交大的“西迁精神”,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为《交通大学西迁回忆录》一书所作的序言中评价说:“这就是老一代交大人服从大局、追求真理、勤奋踏实、乐于牺牲、勇挑重担、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创业、无怨无悔的精神……它不仅是西安交大,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西迁精神”熏陶学子报效祖国

  “了解了母校当年内迁西部的壮举,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确立了要像老一辈交大人那样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的信念。”该校能动学院研究生浦辉辉回忆起自己6年前所参加的入学教育时深有感触地说。

  在西安交大,每个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都要参加入学教育,通过参观校史精品展、溯源馆、校友画廊以及观看优秀交大学人专题片了解交通大学的历史和老一辈交大人的丰功伟绩,尤其是要了解5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西迁历史。用“西迁精神”熏陶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树立起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信念,成为西安交大独有的优良传统和校园文化特色。

  西安交大党委书记王建华说:西安交大特有的西迁经历和50年所形成的“西迁精神”,永远是我们独特而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交通大学创立之初就树立的“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校风,和“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将始终是我们立校办学之本。

  为了使“西迁精神”能够不断发扬传承,西安交大精心编写了《交大春秋》、《科技英才》、《西迁回忆录》等书籍,拍摄了《西迁的人》等电视剧,展现西迁壮举和感人的点滴事迹。以交通大学西迁为时代背景的眉户现代戏《西部风景》震撼了每一名观众。

  学校领导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讲交大优良传统,讲交大人成长的道路。一批亲身经历过西迁历程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如陈学俊院士、史维祥教授、屈梁生院士、汪应洛院士、姚熹院士、冯博琴教授等,立足国家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锐意创新,开拓奋进,以实际行动和优秀业绩传承光大“西迁精神”。他们的事迹在广大青年学子中广为传诵,他们高尚的师德使学子们对“西迁精神”的现实意义、交大人的价值观、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全新的认识。

  2005年,西安交大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而举办的“钱学森回国5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使全校师生员工尤其是广大学生党员强烈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全校近7000名学生党员响亮地喊出“学业争先,行为争范”、“让优秀成为习惯”的口号,立志为国家和西部建设作出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发表后,西安交大学子们在网上迅速掀起讨论的热潮。不少同学认为,西安交大的“西迁精神”在本质上与胡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非常一致的,都是要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把奉献和艰苦奋斗作为行动指南,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人。

  服务西部,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

  陕北、榆林、毛乌素沙漠,炎炎烈日中,走来一队年轻的身影。

  西安交大环境协会的8名成员正在进行为期12天的生态考察。沙漠中生态的脆弱让他们对西部的地理环境有了现实的体验,同时更激发了他们把青春献给西部的赤诚。他们在对毛乌素沙漠进行生态考察回校后,不仅写出翔实的考察报告,而且发出“防沙治沙,你我共同的责任”的号召,还积极同相关部门联系解决考察中带回来的“难题”。

  每年暑期,西安交大都有数十支团队围绕“服务西部”的主题分赴各地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亲身体会并践行“西迁精神”。西安交大临硕24班的5名同学,在2005年的暑假组成了“赴铜川医疗知识宣传普及小组”,深入煤矿进行调研和义诊;学校组织学生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参观,在国有企业和国家重点部门建立实习基地,有力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企改革和发展的了解。在新疆洛浦县设立的“西安交通大学荒漠—绿洲与现代农业工程和田研究站”暨“西安交通大学和田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为莘莘学子支援建设边疆的有力阵地。“大学生承担着奉献社会的责任,关注那些比我们年龄还小的不幸的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西安交大学生社团扬帆社的大学生们说。他们每个星期六都给儿童村的孩子们带去“阳光家教”。

  如今,活跃在西安交大的100多个社团已成为大学生实践“西迁精神”的舞台。交大医学院第一附属

医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走遍了陕西,在基层开展医疗服务。“金豆银豆家教团”为两个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孩子———金豆、银豆进行义务家教,100多名学生经过历时5年的“爱心接力”,帮他们补完了从小学到高二的课程。能动学院2001年在西安曲江敬老院建立德育基地,每学期都组织志愿者为老人们服务。爱心社的“薪火下乡”活动帮助了越来越多的乡村小学生……

  在“西迁精神”的熏陶下,西安交大的学生踊跃加入到服务西部、建设西部的行列中。自2003年开始参加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以来,西安交大共有16名学生赴内蒙古及西藏,开展扶贫支教工作。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西安交大的学生走进了西部最基层的学校、医院、村镇。每年,西安交大都有一大批毕业生自愿到祖国西部建功立业。

  2001年以来,西安交大有7683名毕业生留在西部就业,仅2005年,就有2295名毕业生到西部12个省区就业,占当年就业学生总数的31.2%。在今年的毕业生中,目前已有280名本科毕业生和345名硕士、博士毕业生与西部单位正式签订了就业协议。

  本报西安4月4日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