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学校心理教育缺失亟待弥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09:34 河北日报

  年初,“巫毒娃娃”开始潜入国内,在北京工商部门首先做出反应、清除“巫毒娃娃”后,很多家长和老师也开始关注这个小小“玩偶”,并为青少年热买背后所反映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而担忧。

  那么,“巫毒娃娃”热卖的背后到底折射了什么?就此,笔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日昇、新疆大学心理学教授赵强。

  新闻纵深:近日“巫毒娃娃”在全国不少地方销售,孩子们对这种小小的“玩偶”也充满了好奇。尤其在社会上引起大家不安的“诅咒系列”的“巫毒娃娃”,购买者大多是年轻女孩。这种现象的背后透出了什么?

  赵强:从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文艺作品中我们知道不少暗地里诅咒他人的坏女人典型形象。如《红楼梦》里赵姨娘买通女巫马道婆剪纸人和做木偶人陷害凤姐与贾宝玉,《还珠格格》中老奴容嬷嬷暗使皇后“扎小人”毒害小燕子和紫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的丫环妒忌主人,扎布人插银针下毒咒,这样的例子有许多。

  仔细分析文化作品中的这些艺术形象,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这些使坏的女人都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弱势的地位上,无论是出于嫉妒或是怨恨,这些女人都没有能力光明正大地去挑战,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恶文化。对于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尤其是孩子而言,最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一个人希望但又自己没有能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愿意通过借助虚拟世界的力量来实现,并从中获得自尊和自信。在自己无法让对方受到损失的情况下,希望神的力量来帮助。现在社会上热播的电视剧中对这种恶文化的描述,往往都是能够显灵。许多热捧这些电视剧的女孩子就有可能模仿了。“巫毒娃娃”正是抓住了一些年轻女孩的这种心理,引诱她们购买。

  新闻纵深:既然存在这种文化,那么社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呢?

  赵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普及心理教育,但这也是当前学校所忽视的。许多中小学根本就没有心理辅导员,更别提心理学课程了。学生迷茫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也不知道该找谁。前一阵子,在短短十天的时间里,华南农业大学就有4位学生相继跳楼自杀,这些都不能不归结为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关注的缺失。希望教育体系中能纳入专门处理学生行为心理的辅导机构,面对青少年种种“怪异”、“叛逆”的行为,我们首先做的应该是从心理的角度真正地去理解,把他们对现实不满的情绪通过专业手段转化为上进能量,不能只去堵,其后果就是把青少年的发泄要求堵在了教育体制以外,既然正常途径没有发泄的可能,那么他们势必寻求非正常的发泄途径,于是早恋、迷电子游戏、泡吧、斗殴时有发生。

  新闻纵深:家长和老师担心的是“巫毒娃娃”会让孩子们产生迷信心理,对此应该如何看待?

  张日昇:这并不是单纯的迷信心理,而是折射出一种现实的世态。如今的学校,已经不同于过去平静的校园,有很多社会因素已经渗入了学校。整个社会处在转型期,社会上的某些不公正现象都可能影响到青少年,让他们产生不平衡和压抑感。青少年可能对一些事情看不惯,与一些同学或者老师无法相处;有些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再加上学习压力大,这都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心理问题。

  新闻纵深:也就是说学生们喜欢或者购买“巫毒娃娃”背后还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在其中,既然如此,家长或者教育部门怎样才能使广大青少年理性地认识和对待此类事情呢?

  张日昇:购买“巫毒娃娃”的学生无论是为了保护自己或是诅咒他人,都是一种缺少关爱的表现。首先社会上不应该去指责这些孩子,而是应该重新去审视和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和孩子沟通。现在社会信息爆炸,各种诱惑非常多,不是清除了“巫毒娃娃”就可以把孩子拉回正轨。家长和学校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回避不健康的东西,例如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玩具和书籍等,让孩子形成“自我免疫系统”。

  采访/本报实习生 邱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