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扩招的质量?学两年不知道学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14:26 红网 | |||
大学扩招的“七年之痒”之质量 深读指引 扩?还是不扩?这已经不是问题———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多所广东重点高校近日均表示,今年招生计划与去年持平,不再扩招。 此前,广东省教育厅也公布,普通高校今年计划招生31万人,比去年扩招9%。与1999年~2005年间广东年均扩招超过20%的速度相比,扩招步伐大大收缩。而教育部今年年初公布的招生计划也显示,1999年起连续3年的大扩招后,每年全国实际扩招幅度都保持10%不变。 轰轰烈烈进行了七年的高校扩招运动今年终于见到放缓迹象。但社会上关于“扩招是否扩错?”的争论却沸沸扬扬: “扩招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扩招使收费超出普通中国人承受力!”;“扩招使大量贫困生考得起读不起大学!”;“扩招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 “扩招已经到了政府、社会、公众心理和经济能承受的极限,再扩招下去,将非常危险。”(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程耿东) 但作为扩招决策的动议者,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汤敏却坚持“扩招方向没有错”,“要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改革”。 到底扩招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停止扩招?扩招真的扩错了吗? 背景 扩招: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跃进 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中国高等教育有了“大跃进”式的发展。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其后三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05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530万人。 广东省为了改变毛入学率低于全国水平的情况,“十五”期间全省高校招生总人数年均增长更超过20%。 缺教师:英语课必修变自学 2月21日下午3点,是某重点大学新学期开学的第二天,法学系二年级的学生正在上知识产权课。这是专业课程,绝大部分同学都依时出席,但学生薛军(化名)和其他几个同学,却以100米的速度离开教室,气喘嘘嘘地跑到计算机房,焦急地打开电脑进入学校的选课系统———“晚了来不及了,最后一次补选机会,这个学期又没有得上英语课了。”薛军紧张地对自己说。 “我选上了,第50个,最后一个!”旁边同学高兴地欢呼起来。 薛军心里一紧:“不是吧,就差那么一点———”她赌上运气继续点击选课系统———“51,我也选上了!”薛军兴奋地抓住旁边的同学说。凭着选课系统的一点小出错,薛军这个学期上英语课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但事实上,按照以往英语教学大纲,这是他们本应该享受的必修课权利。 “我都一个学期没有上英语课了。”薛军说,大一的时候英语课按成绩分了A、B、C班,但大一的学期末,英语老师就告诉他们,因为师资不够,老师们要调去教大一的课程,大二的学生就没有英语必修课了。英语成绩相对优秀的A班和B班的部分同学,第二学年的英语课就由必修课变成选修课。但整个大学城校区的英语选修课程仅开设了口语、听力两个班,每班50人。报名人数多选修课名额少,不幸没被选上,英语就只能自修或者旁听了。 “一个学期没有上课,语感也大不如前了。我现在是临到考试才来复习,有不懂的也不知道去哪儿问,就只好不了了之了。你说这样会不影响四级考试吗?很多同学都在抱怨呢!”薛军说。 校方回应 记者就此向该校求证,校方教务处负责人则表示,学校英语教师还有剩余,不存在缺老师的情况。 但该校外国语学院的党委书记则介绍,是由于“学校工作安排问题”,才会出现大学城校区该批学生只有两门英语课可选的情况。他表示,英语教师是“基本上充足的”。 没学会: 大二重修大一课程 薛军还说,越来越多的年轻老师走上大学讲台,他们系的老师平均年龄就35岁左右,有的老师只有高学历没经验,授课方式也不够理想。“很多同学和我一样,现在每周都去大一的班级旁听《民法》,去年那个教师教得不好,我们都没有学会,只好重新学一次。”“老师也觉得人太多了,法学专业课堂讨论是很重要的,能够锻炼思维、口才能力。但以前是五六十人一个班,现在是150人一个班,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很少发言的机会。”薛军还说,由于扩招太快,图书藏书量跟不上,每本书只有两三本,每次老师介绍的书她都借不到。 新专业:外聘教师常缺课 2004年9月,余琛(化名)抱着对新闻的热情和对名牌大学的向往,迈进了某重点名牌大学的大门。可是,接下来的大学学习生活,并不如她想象的那样美好。 余琛说,她所在班级本来每周已经有两个下午没有安排上课,有时因为外聘的教师要出去开会,其它三次课也经常上不全。“我同学都说我们是全校最闲的专业,其他系的都好忙啊,每个周30多节课。只有我们每周才只有那么二十几节课,还经常停课。曾经有连续两个星期的一到四下午都没课。”余琛说,教“新闻写作”的外聘老师不能每个星期都过来上课,就每隔一个星期来一次。缺了一半的课,由另外一个老师来补,不过一个学期也只补过两三次,然后就是没空。 余琛无奈地说:“没想到在名牌大学情况还这么糟。” 余琛所在的新闻专业是该大学2003年新开的专业。现在余琛所在年级只有一门专业课———网络传播是本系教师上的,其它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深读报道等都是外聘教师担任。而外聘老师身兼两职,出差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很难双方都顾及到,就把课给落下了。有时候老师缺了课,就找其他老师来代,导致有些知识重复了,有些又遗漏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余琛说,这样的情况使很多同学和她一样,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忧心忡忡:“学了两年都不知道学了什么,现在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开设新闻专业,竞争那么激烈。像我们这样,真担心将来找不到工作。连我们的老师也担心我们以后的就业问题。” 校方回应 新专业师资不足很普遍 “教师现在还不可能一下子到位。”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承认,目前的确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他表示,这是新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他介绍,如果把外聘教师计算在内,学院师生比为1:15;只计算本校教师的话,师生比则为1:20,勉强达到国家标准。本校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但作为一个学术团队,这还是不足够的。专业开办三年以来,虽然有来自海内外500多名教师到学校应聘,但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生,缺乏新闻实践经验。而新闻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生只能上一些新闻理论的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就无法胜任了。“外聘教师不能按时上课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该位副院长说,学校尽量与外聘教师协商好,有时会集中在一段时间(如两月内)把一个学期课程上完。有特殊情况如出差什么的,只能通过补课、调课来协调,实在补不上就由本校的老师补上。 扩招:我们能抵抗就抵抗 “我们这种实践性强的专业还能靠外聘教师解决,效果还不错,其它理论性强的新专业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该副院长说,现在要招到好老师是“极难”,高校之间互相挖墙脚的情况是没有办法的事。 “对于扩招,我们是能避免就避免,能抵抗就抵抗。”该副院长说。对于本院系学生就业情况,该副院长表示不乐观:“一方面扩招太厉害了,另一方面现在新闻行业对毕业生的选择也多样化,中文的、经济的、科技类专业的都来竞争,对新闻专业毕业生构成很大威胁。” 专家视点 扩招后新闻专业增1倍毕业生增10倍 教育质量没保障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蔡铭泽表示,扩招过程中新闻专业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在大规模扩招前,全国开设新闻专业的院校约有300多家,每年毕业生1000~2000人。而目前开设新闻专业的院校已经有670家,翻了一倍多;每年毕业生1.5万-2万人,翻了10多倍。扩招过程中能把新闻系办好办出层次的不多,有专门的新闻专业师资,师资力量充足的院校更不超过十所,主要都是老牌的学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等。 蔡铭泽认为,一个好的新闻专业教师,需要有新闻专业理论基础的硕士、博士学位,还要有新闻实践经验,由于新闻行业的薪酬水平比较高,愿意到高校从事教学的人才是比较少的。因而,目前不少新开办的新闻专业的院校,师资都是从中文、历史等专业转过来的,教师本身对新闻的了解不足,导致教学质量没有保障。 蔡铭泽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培养了3万名新闻专业人才,目前还需要培养4万人才基本满足市场需要。现在新闻专业毕业生还是大多都能找到工作的,只是从事媒体的层次不一样,要进好的媒体比较难。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跟风开专业是自然的。”蔡铭泽认为,任何热门专业都会变冷,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稿源:金羊网-新快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