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解读--永续发展开辟未来路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10:56 河北日报

  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解读 河北五年发展新图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一线两厢”合理布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省“十一五”规划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

  1、统筹城乡发展

  ■畜牧业占农业半壁江山

  《纲要》提出:把畜牧业做成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以上。

  [背景]近年来,我省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70%。2005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77.6万吨、459万吨和348.6万吨。

  [解读]资料显示,我省农民收入的增加,与蔬菜、林果尤其是畜牧业的长足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大力发展畜牧业,建设饲草基地,改进畜牧饲养方式,推进奶牛、肉牛、瘦肉型猪、肉羊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养殖,强力推进畜牧业发展,已经成为“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发展的最重要方向。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纲要》提出:到2010年,培育100家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背景]“十五”期间,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由36.1%提高到48.5%。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我省农业增长仍主要是农畜初级产品“量”的放大,转化率偏低,仅在26%左右。

  [解读]在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加销经营一体化程度、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方面,龙头企业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

  有关专家指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一定要提高企业关联度,增强这些企业的辐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在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的带动能力。

  ■增加农村“六小”设施投入

  《纲要》提出:增加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设施投入。

  [解读]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一向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之一。“十一五”期间,除了“六小”设施投入之外,还须积极预防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土壤污染和养殖污染治理,切实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加强林木良种繁育、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防火等建设。

  ■40%行政村跨入文明生态村先进行列

  《纲要》提出:到2010年,力争40%的行政村跨入创建文明生态村先进行列。

  [背景]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开展两年多时间,全省已有14%的行政村进入先进行列,7329个村建成文明生态村。

  [解读]我省推行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优化融为一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在创建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反对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激发农民的热情和能动性,让他们成为创建的主体。

  ■“两群一带”概念浮出水面

  《纲要》提出:把发展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构筑以京津唐、京津保为骨架的环京津城市群和以石家庄市为核心的环省会城市群,加快培育沿海城市带。

  [解读]“两群一带”的提出,是从我省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的新战略,其目标是加快区域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

  环京津城市群主要包括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这几个紧邻京津的城市,而环省会城市群则是包括省会和周边的衡水、邢台、邯郸等几个城市,而沿海城市带则是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除了调整区域之间关系的政策措施外,关键是要培育发展全省城市网络体系,提高整体城市化水平,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城市之间的桥梁沟通作用,以城市网络框架和城市之间的联接,支撑区域之间的联接和协调发展。

  ■培育10个左右新的区域中心城市

  《纲要》提出:将10个左右基础好、实力强、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越的县级市培育成为区域中心城市。

  [解读]从实际来看,我省要在培育发展“环渤海”、“环京津”、“环省会”三个城市带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全省地域内构筑大中小配套、分布均衡、布局合理的城市网络体系,把发展中等城市作为完善城镇体系的战略切入点,支持现有中等城市做大做强,将有条件的县级市培育成为区域中心城市。

  ■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纲要》提出: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农村二、三产业转移的同时,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背景]河北省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约700万人,但经过技能培训的仅占四分之一左右。

  [解读]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政府必须站在更高层面上关注这一问题。在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中,必须真正将“阳光”工程落到实处,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在城镇中找到合适的工作。

  ■争取更多县进入全国百强

  《纲要》提出:争取更多县进入全国百强行列。

  [背景]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估中,我省仅有3个(浙江27个,山东23个,江苏22个),且3个百强县(市)平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市)平均水平的70.9%。

  [解读]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的重要抓手。我省136个县(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0%左右,占全部财政收入的40%以上,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县域经济发展了,可以使农民在进入城市的同时,大量转入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并通过经济总量的增加,增强对全省经济的支撑。

  ■民营经济比重达六成

  《纲要》提出:到201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

  [背景]“十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增加值年均增长13.1%,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2%。

  [解读]壮大民营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四项重点工作之一,也是活跃经济全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我省民营经济已经具有相当实力,但也存在层次不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现实。对规模较大、效益突出、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应该在资金、技术、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同时要注重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争创一批知名品牌,促进民营企业上档次、上水平。

  2、促进区域协调

  ■“中间崛起、两翼腾飞”

  《纲要》提出:按照“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发展中间一线,积极推进南北两厢,促进全省经济“中间崛起、两翼腾飞”。

  [解读]“一线两厢”是根据我省各区域不同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和功能定位,提出的全新区域发展战略。它的要点在于各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区别发展。

  按照这个战略思路,各区域要逐步解决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生产要素向交通沿线、沿海和城镇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具体而言,就是发挥“一线”五市产业集聚程度高、技术创新能力强、中心城市地位突出等比较优势,打造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发挥“南厢”四市交通便利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围绕钢铁、化工、食品、建材、纺织服装和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提高竞争力;发挥张家口、承德二市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力和活力。

  ■强力推进曹妃甸工程

  《纲要》提出:构筑现代物流、钢铁、石化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与天津滨海新区共同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背景]曹妃甸基础设施建设自开工以来,到去年底已累计投资58亿元(水、电、路、讯)。曹妃甸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已列入国家规划《纲要》。首钢涉钢系统搬迁基础设施工程已完成吹沙造地一期工程,矿石码头已建成投入运营,到今年3月底,铁矿石吞吐量已经超过200万吨。

  [解读]曹妃甸到2030年的发展规划定位是,国际性能源和原材料集疏枢纽港;中国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国家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整个工程建设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到2010年,示范区规划投资达到1500亿元左右,建成区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与天津滨海新区共同成为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建设沿海重化工产业带

  《纲要》提出:加快港口和临港开发区建设,推进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发展,推动重化工业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

  [背景]截至2005年10月,秦唐沧三市合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34%,全部财政收入占35.7%,实际利用外资占34.9%,外贸进出口占38%。“蓝色力量”正在成为河北发展的中坚势力。

  [解读]我省面向渤海,有深水良港,背靠京津冀巨大市场和辽阔腹地,还有相当工业基础,有发展现代重化工业的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我省应充分利用沿海地区工业用地充裕的有利条件,加速生产要素集聚,依托曹妃甸示范区、南部化工园区、京唐港开发区、黄骅港临港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物流仓储、装备制造、配套加工和煤化、石化等临港产业,打造一批国际级的现代化临港重化工基地。

  ■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扶持

  《纲要》提出: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

  [背景]据统计,5年来,我省每年用占全国4.2%的财政扶持资金,减少了占全国27.1%的贫困人口,我省减少贫困人口的速度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解读]我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张家口、承德地区和太行山区、黑龙港干旱盐碱地区。张、承地区最为集中,贫困人口数量最多,当地山多地少,有的村几十户人家分散达数公里,饮水、用电、通讯很不方便,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以这些地区为重点,整合扶贫资源,整体推进,很有必要。

  ■融入“京津冀”都市圈

  与京津的合作上,《纲要》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按照在主动竞争中互利双赢的理念,将我省与京津合作的原则表述为“立足实际、以我为主、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纲要》提出:加快城际快速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港口、机场及信息设施一体化建设,配合建设北京出海便捷通道。

  [背景]最近,新建北京至石家庄铁路客运专线和新建天津至秦皇岛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建议书已获批复。

  [解读]一般来说,都市圈是指以一个或多个大型城市为中心,以周边城乡地区为腹地,以城市群为标志,以紧密的交通通讯网络为纽带,成员间具有紧密经济、社会联系的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区域。

  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地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使三个地区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一个共赢的增长极之中。

  ■与京津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带

  《纲要》提出:利用京津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合作,打造京廊津塘、京保石和京唐秦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带。

  [解读]京津尤其是北京,是科技水平最先进、科技、人才、信息、资金、资源最集中的地方,而这恰恰是河北经济发展中最为稀缺的资源,如何对京津这一资源进行有效、全面利用,是河北需要认真、长期研究的课题。

  而京津城市功能定位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向外转移部分产业,我省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时机选择我省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我省产业结构升级,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制造基地、成果转化基地、产品配套基地,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省际合作

  《纲要》提出:全面加强与其它省市合作,吸引更多的国内大公司、大集团在河北投资置业。

  [解读]我省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重化工业及配套加工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资源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也日益明显。《纲要》提出,重点加强与内蒙古、新疆、山西、陕西等资源大省(区)的战略合作,道理正在于此。

  3、人与自然和谐

  ■开征农业用水资源费,城市超额用水加价收费

  《纲要》提出: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适时开征农业用水资源费。完善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企业运行机制,积极推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制度。

  [背景]我省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有311立方米,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省平均每年超采地下水50亿立方米左右,导致平原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已形成近4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下降漏斗。

  [解读]从用水构成看,我省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0%左右,工业用水占13.0%,居民生活用水占8.0%。因此,节水的根本在于农业。农业节水首要抓种植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

  为了达到“十一五”期间我省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36%、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4的目标,我省应该按照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制度,促进节水型产业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整体水平。在城市,则要增强城镇居民节水意识,降低人均生活用水量,同时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

  ■推广车用乙醇汽油

  《纲要》提出:积极开展交通运输节能,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等新型清洁环保燃料。

  [解读]能源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已经逐渐凸现,煤、电、运等生产要素供应紧张,一次性能源50%须从省外调入。

  节约能源已经势在必行。重点是加强冶金、建材、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的用能管理,制定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同时,积极推动建筑节能和交通运输节能等其他节能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治理重点流域污染

  《纲要》提出: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推进海河流域和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防治,重点加快滏阳河、牛尾河、府河、沧浪渠、武烈河、清水河、陡河、洋河、交河等河流水污染治理。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建立水源地保护制度,严禁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

  ■保护恢复四类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保护八大工程

  《纲要》提出:保护和恢复坝上高原、山地、平原、海岸海域四类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太行山绿化二期、坝上生态农业、沿海防护林二期、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矿山生态恢复示范区等工程。

  [解读]按照区域生态特点及主导生态功能,完善生态区域布局。加快形成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生态保护区域总体框架。加强重要水源保护区、京津生态屏障建设区、水土保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城市生态功能区等五类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建设。完善与区域生态功能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实现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

  □本报记者 徐国栋

  链接

  县域产业集群五大模式

  发展产业集群是壮大县域经济主要途径。从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看,主要有五种。

  一是专业市场推动型(如安平丝网、清河羊绒)。二是资源深度开发型(如迁安钢铁、安新白洋淀旅游)。三是都市辐射型(如涿州市主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清华紫光、北新建材等一批超亿元项目相继在当地落户)。四是开放带动型(如辛集将皮革打入国际市场)。五是大项目助推型(如邯郸县吸引浙江纵横集团投资30亿建设的钢铁项目)。

  “十一五”时期,我省将引导县域经济合理布局,支持其做大规模、提升档次、延伸链条,合理集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文/本报记者 徐国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