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教授造假引发社会关注高等教育诚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15:46 中国宁波网 | |
新华网乌鲁木齐4月5日电(记者刘宏鹏李志勇)3月下旬以来,关于新疆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张成勇、清华大学教授刘辉造假的新闻,连续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造假事件的背后,映射出高校学风浮躁,校园商业化、教授官场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新近曝光的两起造假事件,一名事主是原清华大学医教授、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另一名是原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张成勇(长期化名吴征)。 刘辉的造假行为最初由网友揭发,然后被著名打假人方舟子盯上。方舟子查询刘辉在清华大学医学院官方主页上的简历后,即撰文指斥其有伪造履历嫌疑;在学术成果方面,“大胆到把不过是同姓、名字拼音缩写相同的人的论文也拿来为我所用”。 石河子大学副教授张成勇的造假几近赤裸。2004年12月,校方监察处查出张有编造学历嫌疑。在向中山大学和吉首大学函调后,石河子大学查明张成勇拥有的这两所高校学历证书均为伪造,其在中山大学75周年校庆中的捐款经历也纯属杜撰。 目前,两起造假事件当事人都已受到严厉处分:刘辉被清华大学撤销教授职务,并被解除医学院院长助理的职务聘任。石河子大学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给予张成勇行政记大过处分,撤销其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教授造假,不外乎在履历和学术上做文章。而这两项,正是教授在高校中地位所倚、利益所系。 中国人民大学一名李姓博士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急功近利、浮躁的作风已在高校中影响至深,“学术资源分配不是按学术水平,而是按级别、论资排辈瓜分;学术研究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他透露,不少人进行课题申报是为了获得项目资金,有效的研究创新少之又少。例如一个社科类课题,实际需要经费可能不过10万元,申报时却往往按几十万、上百万申报。“当这种行为成为‘通常做法’时,学术造假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名不愿说出全名的博士生告诉记者,某些高校对待造假的暧昧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歪风:怕担失察责任,怕拔出萝卜带出泥;个别人虽有造假嫌疑,但考虑到造假给校方带来了资金和荣誉,就睁一只眼闭一眼。 石河子大学一名教授评价该校“副教授造假”事件说,尽管从大环境来说,全社会诚信度不高、教育产业化、高校内部不尽合理的评价体系给造假行为提供了外部诱因,但对高校教师个人而言,这些诱因无论如何不该成为造假的理由。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3月27日举行的2006年教育部第三次”定时定点”发布会上说,教育部始终对各种学术腐败行为坚决反对,将成立专门的组织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吉林大学教授邓正来等109名教授,在学术批评网发表公开信,致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各大学、地方社会科学院领导,建议设立“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查证剽窃、造假和腐败行为。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造假教授”们会在社会监督力度加强的情况下会有所收敛,但从长远来看,建设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以及诚信的社会环境,对保证“象牙塔”内的纯净学术氛围必不可少。(完) 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