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吴昌荣:光明永留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09:52 河北日报

  “他们的眼角膜移植手术都非常成功。”4月9日上午,秦皇岛视光眼科医院的大夫为两位病人检查完后告诉笔者。

  这两位病人一位是68岁的庞坤凤,一位是25岁的韩振江。“庞坤凤老人的右眼由混浊变成清澈,已经能看到亮光,但由于视网膜还有毛病,还需要继续做手术治疗。韩振江的左眼视力已经达到了0.4,随着眼睛水肿的消失,他的视力还将继续恢复,3个月以后就能够

稳定住。”随着医生的介绍,两位病人都显得非常激动。

  而此时此刻,他们更加怀念向他们提供移植眼角膜的秦皇岛首位无偿捐献眼角膜志愿者—将生命定格在68岁的吴昌荣老人。

  1、“吴老的无私奉献让我们重见光明”

  “我在做完手术的当天晚上给朋友打了很长时间的电话,是医生为我注射了镇静剂以后才睡觉的。”4月9日上午,家在农村的韩振江这样告诉笔者。

  去年10月,韩振江的左眼被确诊为“圆锥角膜”,视力低下,只有0.04,已经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但手术费用需要一万多元,他每月工资只有900元,弟弟妹妹都还小,家里拿不出钱来做手术,他说:“正是由

  于吴老的无私奉献让我们重见光明。”

  “知道可以免费接受吴老捐献的眼角膜后,我高兴得一宿没睡着觉。”家住海港区桥东南里的庞坤凤老人做完手术见人就说这句话。

  庞坤凤患糖尿病已经20年了,因为长期患病引起视网膜病变,左眼的视力0.4,右眼几乎失明,只有微弱的光感。庞坤凤的老伴刘宝山是铁路的退休工人,一个月只有900元的退休金。去年庞坤凤两次眼睛手术一共花了3万多元,家里的积蓄几乎都花光了。

  庞坤凤说:“我也知道右眼该做角膜移植,可那得再花一万元,家里承受不了呀,而且眼角膜也特别难找。”角膜移植完,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的庞坤凤老人觉得生活也特别有盼头了。

  为了保证手术成功,秦皇岛视光眼科医院院长郭自元专程赶赴北京,请来了同仁医院的眼科专家为他们两人做手术。

  4月8日下午3时40分,韩振江首先进入手术室。手术进行得很顺利,4时55分手术完成。走出手术室时韩振江告诉家人自己很紧张,但是想到快见到光明了,也很兴奋。

  而在手术前,庞坤凤老人的血压突然升高,老人说,自己平时血压并不高,只是因为看到了吴老的小女儿,心里一时激动,血压突然高上去了。吃了降压药把血压降低后,5时05分,庞坤凤进入手术室。6时30分,她就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走出了手术室。一出手术室她就对家人说,自己心里特别高兴,一定要保养好自己的眼睛,不让吴老的心愿落空。

  “一周以后视力会逐渐恢复,三个月以后视力就能够稳定。”为这次手术专门赶到秦皇岛的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吕岚在手术后充满信心地说。

  2、“我要帮助亲人完成崇高遗愿”

  “爸爸捐了眼角膜他们就什么都能看到了”,4月8日下午,在为庞坤凤和韩振江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开始之前,吴昌荣6岁的女儿吴晓盼来到视光眼科医院,代表家人为他们送来鲜花,并祝愿他们早日康复。尽管女孩还不太懂得生与死的概念,但她明白爸爸做的是一件好事,因为能给别人带来光明。

  “一个人走了,如果能给社会再留下些什么是对社会所做的最后贡献。等将来我走的时候,也会和丈夫一样,把自己身体里有价值的器官全部捐献出来。”虽然吴昌荣的爱人钱早珍开始并不理解丈夫的做法,但是通过与丈夫的交流,她不仅想通了,还准备照丈夫的样子去做。

  “捐献人体器官是一场移风易俗、破除陈旧观念的革命,通过捐献把光明留给了别人,把希望留给了别人。”钱早珍告诉笔者,1999年吴老开始患病,2005年开始长年卧床,在此期间,医院曾经对他下达病危通知书。2004年他开始和相关部门联系捐献事宜,今年2月13日入住秦皇岛市第三医院后,吴老要捐献眼角膜的要求更为迫切。

  “我辞世后,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我的眼角膜、肝、肾、心脏全部捐献。遗体捐献给医学院制标本供教学用。无价值部分火化后撒向农田做肥料。为人民服务是永恒的主题,我愿带头做好。”一说起丈夫对自己后事的安排,钱早珍就禁不住泪流满面。

  在妻子眼里,自称为中国共产党诤友的丈夫念念不忘的是在秦皇岛工作20余年的点点滴滴,从患病后他便不断与相关部门联系捐献遗体的举动,是想把自己最后奉献给工作了一生并深爱的秦皇岛。3月3日,吴昌荣终于得偿心愿,与秦皇岛市红十字协会正式签订协议,

  这位缠绵病榻的老人成为秦皇岛市无偿捐献眼角膜志愿者第一人。

  “我一生中做过教师、教授、副市长、政协副主席,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我始终没有脱离党的培养和教诲。我生在安徽,但是在秦皇岛工作的时间最长久,我深深地爱着这座城市,我愿意为这座城市、为这里的人民献出自己最后一份光和热。”

  吴昌荣说到了,也做到了。

  3、"老人曾表示还要捐献遗体,可最终留下一个遗憾"

  “老人曾经表示还要捐献遗体,可最终留下一个令人感慨的遗憾”秦皇岛市红十字会副秘书长刘翠拿着准备好给吴昌荣老人签署的协议书不无遗憾地告诉笔者。

  原来吴昌荣老人表达捐献遗体心愿后,刘翠已经帮老人联系好了两个遗体接收单位,器官的接收单位还没来得及联系,但当他们把协议书拿到医院时,老人已经昏迷了。“没有老人亲笔签字,协议是没有效力的。尽管老人曾有捐赠遗体的声明,也没有办法。”

  就在老人签订捐献器官的协议一个月后,4月3日下午,吴昌荣病逝。躺在病榻上的老人神态仍然像生前一样安详。钱早珍一直看护着吴昌荣,她说,十几天前,吴昌荣就进入了昏迷状态,偶尔会有短暂的清醒,每次清醒后,他都反复叮嘱钱早珍:“你一定要完成我的心愿。”

  按照老人的遗愿,确定手术在秦皇岛市殡仪馆进行。那天下午3时,吴昌荣的遗体被运送到市殡仪馆,视光眼科医院的医生们也同时赶到。下午3时35分,手术结束,吴昌荣的眼角膜被迅速送走。“眼角膜要在医院保存几天,等确定接受对象后才进行移植手术。因为医院要把吴老的光和热留给最需要的人。”当时一直在现场的视光眼科医院院长郭自元告诉笔者。

  4月5日上午9时,吴昌荣的遗体在市殡仪馆火化。随后,他的家人、亲友带着骨灰来到海滩。上午11时40分,在妻子钱早珍的泪光中,吴昌荣的骨灰伴着花瓣洒向了渤海的万顷碧波。 □本报记者 宋柏松 本报通讯员 周岩 李蔷 孙文志[发自秦皇岛]

  相关

  老友眼中的吴昌荣———学者·市长·好人

  吴昌荣的几名学生专门为他创作的记录生平的作品《一生何求》,近期就要出版。东北大学教授吉羊为此书所作的一篇序,更为全面地介绍了吴老的为人。

  吴昌荣曾是吉羊教授的老领导、老朋友,他们相识20多年来,无论吴昌荣担任了什么职务,在身边的老朋友眼中,他总是那个平易近人的“老吴”。

  吉羊教授认为,吴昌荣一生做了许多事,最大的成就是在发展我国的地球化学探矿事业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初,老吴以秦皇岛冶金地质职工大学化学探矿教师的身份,在中国地质学会地球化学探矿专业委员会等单位支持下,邀请到当时国内一流的教授专家,举办了“北戴河地球化学探矿学习班”,使来自野外地质勘探第一线的化学探矿技术人员直接接触到全新的地球化学探矿理论和技术。

  “老吴是一个非常能干事的人,做起事来,事必躬亲。”在吉羊教授的印象里,编印各类书籍资料,吴昌荣往往是兼总编责编于一身,半夜在家中改稿,白天去印刷厂校对;召开学术研讨会,既要主持会议,又要安排住宿、餐饮、旅游和娱乐活动。“和老吴在一起,总有忙不完的事情。”这是老吴身边同事的共同感觉。

  对于吴昌荣在病重时立下遗嘱,要把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机构的举动,吉羊教授说可以从中看到老吴对生活、对科学的钟爱,看到了他纯粹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他总结说,老吴做过官,从过政,但归根结底,他还是一名学者,是一个好人。

  文/本报记者 宋柏松

  链接

  各地网友赞吴老———人生奉献最美丽

  ■一位署名为梁江涛的网友说:“人无法回避生老病死,而吴老留下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种高尚境界,是一种美丽的人生。”

  ■署名为魏青的网友说:“老人死了,但又在延续自己,他把希望留了下来。吴昌荣去了,可是还有人用他的眼睛看世界的美好,他依然活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