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一批作家与中学生对话文学 林非不赞成另类文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09:52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文学到底有什么用?写作有什么用?对当前过于自我、另类前卫的中学生文学,大作家们怎么看?4月8日,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全国优秀作文选》举办的第十届“雨花奖”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颁奖大会上,梁晓声、黄蓓佳等著名作家、散文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文学爱好者们共同探讨关于文学以及人生等话题。

  文学改变了梁晓声的命运

  

  文学到底有什么用,孜孜不倦地追求文学有意义吗?一位中学生的问题引起了众位作家的关注。《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杨志广说,对于少部分人来说,文学可以让他们安身立命,不愁衣食,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文学像空气一样,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你的确离不开它。它可以帮我们陶冶性情,培养情操,让我们知荣辱。以《今夜有暴风雪》等小说而闻名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则回忆了自己的两段经历,1974年他在北大荒做知青,整天抬着木头,但他对文学的热爱从未改变,正是这热爱成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转机。他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小文章也是他的处女作《向导》被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看到,这位教授当即乘火车到哈尔滨,又花一个星期的时间赶到梁晓声所在的兵团,和他谈文学。回到学校后,这位教授向中文系力荐梁晓声。不久,梁晓声就收到了复旦的通知书,通知书上还写了一行字:不得转让。这从此改变了梁晓声的命运。另一段经历则是“文革”期间,当时梁晓声还在读中学。在厕所的门口他意外地看到了语文老师庞老师,一手拎着桶,一手拿着扫把。梁晓声退后两步,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喊了一声庞老师。庞老师手中的水桶掉到了地上,她又退回厕所,哭了。梁晓声说,我之所以始终感激文学,是因为人格是文学教我的,文学作品中包含了所有做人的道理。

  黄蓓佳难忘生命的“红双圈”

  每个作家谈到自己文学创作之路时,都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的文学之路是从98个“红双圈”开始的。当时她还在中学读书,有一次学校开展征文比赛,她的一篇《补考》写了5000字,后来这篇文章被放到橱窗里,那时老师改作文时习惯把认为好的句子用红双圈圈起来,黄蓓佳很孩子气地隔着玻璃一个个地数老师圈的红双圈,发现一共是98个,正是这98个红双圈成为她写作的起点。黄蓓佳说,后来她还特别写了篇散文,名字就叫《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林非不赞成中学生“另类文学”

  北大附中一位中学生说,当前很多中学生的文章都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怎么叛逆怎么来,这的确反映了部分学生的心声,但这种方向对吗?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说,应该说不指望中学生能写出惊天动地的文学作品,这也不大可能,但对中学生文学有两点要求,一是文字要好,这对今后很有好处;二是要能抒发自己的善良情怀。其实文学不仅是私人化的情感抒发,真正好的文学家必须具有社会的良知,应该肩负社会的责任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