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小学入学选择与准备全攻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11:07 文新传媒

  乱花迷眼中如何作选择

  眼下又到了入学时节,家有宝宝的家长也开始忙碌起来,小学有走读有寄宿、分公办和民办,究竟该如何选择?晨报记者为此听取了一些家长的意见,也采访了静安小学朱萍等一些校长,请他们作些比较并出谋划策。

  比拼1

  走读与寄宿:何种方式更合适

  自主能力与亲子感情,哪个更重要

  在为孩子选择怎么样的小学这个问题上,家长们各有各的看法。大部分的家长为孩子选择了走读制的学校,但考虑的重点则各有不同。

  有一位家长说,她的孩子读的是寄宿制的幼儿园,所以在升小学的时候,孩子自己本身就不愿意再上寄宿制学校了。他们也考虑到孩子在成长期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这样方便了父母关注孩子的变化,又可以增加亲子感情。

  另一位家长则表示,为孩子选择走读制的学校主要是考虑到家里的经济状况,她觉得寄宿制学校的收费太贵,家里负担不起。而且孩子还小,他们又不了解寄宿制学校的具体情况,所以也不太放心让孩子寄宿。

  显然,学校的特色五花八门,让家长们也挑花了眼。选择让孩子到寄宿制学校还是到走读制学校上学?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重要还是亲子感情重要?家长们在两种学校间再三权衡。

  寄宿有两大优势,走读更利家庭教育

  ●寄宿制学校优势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静安小学的朱萍校长认为,寄宿制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存在着两大优势。

  首先,寄宿制学校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其中包括了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生生活在学校里,作息时间都是固定的,由学校做出了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娱乐时间、休息时间都井井有条,长此以往学生就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他们的生活变得十分有规律。而且寄宿在学校里的学生学习时更要靠自己的自觉性。在家中,不少学生做功课时家长还要在一边“陪读”,在学校里这就不可能了。再者,寄宿在学校里,学生学习时所受到的干扰和诱惑大大减少,寝室里没有电视和电脑,这样更易于养成学生规范的学习习惯。

  其次,学生寄宿在学校中,就是生活在集体中,这也为学生增强交往能力和自主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现在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再加上部分家长喜欢替学生包办所有的事,造成了他们的依赖性较强。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但首先他们要自己先想解决的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教会他在必要的时候应求助他人,相对的也要帮助他人。

  劣势寄宿制学校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其最大的缺憾就是学生在这里得到的与成人沟通的机会要比走读的学生少。在学校里是一个班的学生和一位班主任沟通,虽然老师会尽可能多地关注、关心学生,但毕竟比不上在家中父母与一个孩子交流沟通来得充分。

  在管理方面,寄宿制学校是做得很完备的。比如,静安小学有专门的课程来教导学生如何自我保护,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处理问题。甚至是用餐礼仪、怎样拧毛巾这样的细节,课程里也会注意到。

  ●走读学校优势某走读制学校的校长则指出,寄宿制学校虽然能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但家长切莫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走读学生在家庭教育和亲子互动这方面要比寄宿学生更具有完整性。走读学生在家中能够更多地接受到来自父母的感染和温暖,他们与父母有更多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这对养成他们的家庭观念和亲子观念是很重要的。有些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家庭观念和亲子互动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在童年的幸福感程度对其将来面对人生、组建家庭都有重要意义。有些孩子虽然在寄宿制学校里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但他与家长的关系却变得疏远,性格上也可能有些古怪,这是因为父母无法在孩子身边关注他的成长和细微的情绪变化而造成的。

  首选走读,选寄宿要做好心理准备

  如果家里没有好的学习环境,或者父母工作太忙,实在没时间照顾孩子的,可以考虑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如果能够克服以上两点的话,家长可首先选择让孩子走读。毕竟义务教育期间是孩子心灵成长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期间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寄宿制学校实际上适合于大部分学生。除了个别性格十分内向、依赖性过强或者患有多动症、梦游症等疾病的学生,一般学生也都能适应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入学前的准备是很重要的。在物质准备方面,家长可以自行或委托学校为孩子置办生活用品。而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心理准备。家长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寄宿制学校的性质,尽量先带孩子到学校实地参观一下,确定孩子自己是否愿意到寄宿制学校就读,要和孩子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

  另外,如果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就读,那在家中最好也给他相仿的独立空间。有条件的家庭要给孩子自己的房间;没有条件的,也应为孩子准备他自己的书桌和抽屉。

  比拼2

  公办与民办:哪类学校更优质

  民办与公办学校的选择也是令家长头痛的问题,为此,来自民办东方世纪学校小学部校长夏正言、卢湾一中心校长程华等专家以专业的视角,为家长拨开迷雾。

  参考8大要素慎重选择

  究竟是公办合适还是民办合适呢?专家告诉我们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运作理念公办学校由政府出资支持,承担着义务教育的主流工作。学校一般通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教学特色和活动规范,有较为固定的运作模式。而民办学校建立在市场基础上,易于突破体制约束,教育理念更灵活、更多元化。

  ■学费设施公办学校依据相关规定统一收费,而民办学校由于依靠学费和投资者的投入运作,学费要高于公办学校。但这类学校一般资金运转都比较自由,在学校设施上投入灵活性强,硬件环境好。比如,校舍的规模面积很大,学生们的体育活动场所比较宽敞,运动设备齐全等。

  ■师资力量公办学校建校早,发展时间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民办学校用人机制灵活,人才投入比重大,吸引了不少各个领域里的优秀教师,教学方法也相对灵活。

  ■特色教育公办学校发展时间长,特色教育明显,多朝着“优秀教育”方向发展。民办教育开放性强,注重与国际接轨,以学生个性发展作为培养目标。

  ■招生条件公办学校招生一般要求地域对口,除非有多余名额,不接收外区学生。民办学校则全面招生。

  ■培养方向如果希望孩子能够更适应现在的教育模式,在考试入学方面取得成就,比如考取一所很好的高中、很好的大学,公办学校的规范教学会更适合些。但如果孩子的发展目标较为多元化、个性化,民办学校则更合适些。

  ■生活方式如果希望孩子能够早些自立,民办学校的寄宿制更有益于培养这方面的独立能力。但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过得舒适一些、轻松一些,选择走读式的公办学校则比较好。

  4项准备必不可少

  做好思想准备是基础家长要做的是首先把自己对于孩子的教养思想转变为学校式的教学思想,改宠、哄、养为教、学、育。然后再逐步给孩子灌输校园生活意识,通过不断提醒的方式,让孩子慢慢接受并习惯于有作业的生活,有“分量”的课堂等。

  心理适应是关键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对学校有个大致的认识,对学校生活有个心理准备,减轻孩子刚入学时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性。这方面的准备家长可以通过带领孩子参观小学,熟悉教室、课桌、操场环境等方式来完成。

  规范准备是必需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行为规范要经历一个转变。比如在学校里,“坐”要有符合学校的“坐相”,“站”要有“站相”等等,这些小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家长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予以引导,不要让孩子在进入学校时感到非常突然。

  物质准备要适当多功能铅笔盒、自动铅笔、大书包,这些都不是刚入学的小学生们所必需的。家长们不要盲目攀比,购买所谓的高级文具。其实,这些“花花绿绿”的文具不仅对于孩子的学习没有什么大作用,反而可能因为“多功能”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面谈无需刻意准备

  报名:报名时家长要带好自己的户口簿,孩子的健康证以及接种卡。便于学校登记,校验居住区域、入学年龄等。

  面谈:相关政策规定小学入学是不能进行任何笔试或面试考试的。但是学生在报名时往往都要经历一个面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些简单的对话,如你最喜爱的玩具是什么?你曾经参加过哪些活动等?使学校一方面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解,另一方面大致预测一下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否正常,行为习惯怎么样,以便寻找合适的教育方式。

  专家建议,对于面谈,家长和学生都不用过分紧张,也不需要刻意准备,以自然的状态轻松回答即可。学校不会判断答案是否正确而拒绝录取学生。但是一些民办小学则有可能在面谈的基础上,综合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环境适应快慢等对学生进行择优录取。

  本市招生入学工作程序和日程安排

  ●2006年4月15日前,完成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的信息公开和网上公布工作,接受社会的查询和监督。

  ●2006年5月15日前,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向辖区内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的父母或指定的监护人,送达“就近免试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报名《告知书》。

  ●2006年5月27、28日,招生工作展开。

  ●2006年6月30日为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受理“就近免试入学”学生办理入学手续的截止日期。逾期办理者,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另行统一安排。

  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结束后,须立即向社会公开招生录取结果。

  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最迟于新学年开学前15天,向接受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新生)的父母或指定监护人发出入学通知书。

  提醒:跨区县就读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可回户籍所在区县安排就读,或按就读学校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规定办理继续就读手续。不过,原则上应在原就读学校参加小学毕业考试。

 作者:王婧;李芹;陈延;席倩 来源:新闻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