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考生、高校视野中的复旦交大选拔方式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10:27 文新传媒

  一个被老师称作“最不喜欢做题目”的学生,顺利通过了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选拔录取。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张舟逸昨天告诉记者,如今她一方面继续进行着高三学习,一方面也准备参与社会学方面的课题,为进入大学做好准备。她说她并不是成绩最拔尖的学生,是平日里广泛的阅读和实践给了她走进复旦大门的机会。

  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的自主选拔录取结果已经公布,598名高三学生成为幸运儿,这

次被称为“破冰之旅”的自主招生也留给考生、高校和中学更多思考。

  考生: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

  “我喜欢和教授面对面的感觉。”对于75分钟的面试,张舟逸至今难忘。教授抛给她一个问题:“如果报道一起矿难,你应该去采访谁,怎样解决可能遇到的障碍?”平时喜欢读报的小张对此应对自如:“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幸存者、遇难者家属等等,通过周围人提供的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

  跟以往高校实施的保送生、冬令营优秀生选拔等不同的是,此次改革的突破在于“面试决定录取结果”。“你有自己的偶像吗?”“对于丁俊晖的成才模式你觉得好吗?”“你怎样理解无师自通?”“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看法”……这些绝对不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上的题目,现身自主招生的面试中,对习惯了用笔答题的高三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考验。七宝中学的韩超说,“考官们的问题涉及各个方面,宏观的比较多,专业性的很少,任何题目都不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

  上海交大特别设计了一个“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环节,从事先拟定的21道题目中抽取一道,让分在一组的5名考生展开讨论,“这不涉及具体知识,也没有标准答案,但考生的发言将显示其理解、逻辑、表达、创新等多方面能力。”上海交大副校长印杰介绍说。

  高校: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生

  “在原来的高考招生中,在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前,学生跟高校并不会发生直接的接触,高校在学生入校报到前,也不清楚自己将要培养的学生具有什么特点,双方只是通过一个高考分数联系起来。”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郑方贤认为,进行这样的自主选拔招生,就是为了能够实现高校和考生之间的直接沟通,双向选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学校选择符合自己培养理念的学生。

  高校在招生上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为了选拔适合自己的学生,复旦和上海交大专门制定了各自的招生方案。“对于面试的具体内容,学校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规定,而是给专家们以发挥的空间。专家们是根据自己对复旦育人理念的理解,选择符合复旦要求、适合在复旦培养的学生。”郑方贤这样介绍,“复旦希望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有学习能力;希望他们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希望他们有沟通、交往和组织才能;希望他们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奉献等等”

  两校招生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两校共同录取的学生并不多,说明各校还是有各自鲜明的选拔标准。他们认为,自主招生突显了高校不同的择才方式和标准,实现了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对接,从而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校园里得到最好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中学:坚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表示,当代大学生最缺失的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自主招生改革一个重要的信号在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印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高校的选拔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社会的教育模式向重视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转变。”

  “这次自主招生可以说是中学素质教育的‘助推器’。”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何晓文认为,中学必须坚定素质教育方向不动摇。该校共有57名学生在这次自主招生中脱颖而出,“他们都是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面试涉及面非常广,不是靠平日里的题海战术能够应对的。”

  高校的选拔方式对于中学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不少中学校长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一流大学的选拔标准是看综合素质,学校以前坚持的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研究型学习都要继续开展下去,而且力度更要加大。

  建议:降低门槛完善面试

  “这次考试是考学生,更是考高校。”印杰认为,自主招生给高校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制定更科学的程序和方式,从而真正考察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两所高校的招生负责人都表示,将认真研究学生的材料,研究学生被专家选中的原因,以便将来完善自主招生。

  张舟逸特别提出,“有的学生并不擅长即兴面试的方式,能否在即兴面试的同时,提供一两个题目让学生稍做准备再进行回答。”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濮一伟觉得冬令营选拔和自主招生有重复的地方,他建议进行适当结合。被复旦大学录取的另一名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黄佚则希望海选门槛能再降低些,让更多学生有资格进入名校的自主选拔录取。

 作者:李雪林 来源:文汇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