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暗箱几率:研究生复试如何体现公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12:07 青海新闻网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面对近年来不断扩大的报考队伍,如何选拔出具备培养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点。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复试在研招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2006年各高校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正在进行——

  研究生复试,这样体现公平

  本报记者刘宁

  多年来,以初试分数为主的研究生考试体制,虽可以较为科学地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水平,但仅通过初试的笔试成绩来判断考生是否具有研究潜力和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而加大复试作用则可以有效加强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

  今年,教育部出台有关规定,提出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选拔机制,加大研究生复试权重,突出对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的考核。从上周末开始,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34所自主划线院校,已经开始进行研究生复试工作,其他高校的复试工作也将于4月初陆续开始。

  复试权重上升,打破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框框,使更多具有研究潜力和创新能力的考生脱颖而出,但同时一些考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加大复试权重是否会增加“暗箱操作”的几率?高校如何确保复试的公平公正,切实维护考生利益?

  复试权重约占总成绩30%—50%

  由于历史与客观发展的原因,前些年,我国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招考工作重笔试轻面试,由于人才选拔标准和机制的单一化、机械化,考生的研究潜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在笔试中体现。

  “研究生考试的最终目的是将有研究潜力和创新能力的考生吸收进来,考分仅仅是衡量学生专业能力的一个方面。”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招办主任郭钊告诉记者,近几年,各高校研究生考试中复试的权重逐渐加大,对考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复试成绩不合格的“应试型”考生,即使初试成绩再高也有可能遭到淘汰;反之,初试时发挥一般,但确有创新能力和研究潜力的考生也会在复试中脱颖而出。

  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今年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按权重相加,得出入学考试总成绩;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一般在30%-50%的范围内。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大椿告诉记者,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复试试题分笔试、面试和实践能力考核试题三部分;同一学科(专业)各复试小组的面试方式、时间、试题难度和成绩评定标准原则上应统一;每位考生的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每个复试小组对每位考生的作答情况进行现场记录,并妥存备查。

  在复试工作中,各高校院系对面试环节的设计也格外慎重,尽量使原则性的规定落到实处,避免评价中的主观随意性。今年,各高校都出台了复试文件,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要求每个复试小组一般不少于3-5人,成员在面试过程中为考生独立、分别打分,最后取平均分,此外,根据各自实际,部分复试小组成员将达到15人左右,还有部分院系在复试小组成员较多的情况下,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办法,有效杜绝了人为因素对面试环节的影响。

  加大复试权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大对考生面试环节的考核。对此,有考生提出:在面试中,复试小组成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成分会不会过多,考核结果会不会掺入太多人为因素?

  “面试绝不是走‘过场’,我们的原则是,在规范而富有创意的复试中公平公正地选拔出优秀且具有潜质的人才。”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招办主任马小侠介绍,人大一直鼓励各院系创新面试考核方式和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如有的院系分别制定了细化规范的“专业课评分标准”、“综合组织考核标准”等,对考生的表达能力、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专业知识背景等进行全面考核;有的院系允许考生除在本专业参加复试外,还可在同一级学科内自愿选择参加其他专业的复试,不但增加了一个调剂录取的机会,同时有利于考生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

  从2003年开始,全国各高校均实行差额复试。今年,北京大学复试比例一般为招生规模的110%-130%,复试权重一般为20%-30%;中国人民大学复试比例一般不低于120%,复试权重不低于30%;清华大学复试比例一般为110%-150%,复试权重一般为50%。

  [1][2]下一页来源:千龙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