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石祥、生茂:文艺老兵谱新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09:40 河北日报

  人物名片

  石祥

  著名军旅诗人、词作家。原名王石祥,1939年生,河北省清河县人。1958年参军,当过战士、排长,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专业歌词作家、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

任,198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8年为专业技术3级(文职少将级)。现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8年开始创作,代表作包括朗诵诗《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歌词《十五的月亮》、《望星空》、《八一军旗高高飘扬》、《高举亚运火炬》(第十一届亚运会会歌)等,参加主创的《军人道德组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著有歌词集《战斗的歌》(合作)、《日月星》,词论集《月下词话》,诗集《兵之歌》、《骆驼草》、《新的长征》、《石祥短诗选》、《诗碑》等。

  生茂

  国家一级作曲家。原名娄生茂,1928年生,河北省晋州人。1945年参军,1949年入党,195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从事部队文艺工作五十多年,1991年离休。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艺术指导,正军职干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创作了各种形式的声乐作品两千余首。作表作包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马儿啊,你慢些走》、《看见你们格外亲》、《真是乐死人》、《祖国一片新面貌》、《老房东查铺》(合作)以及大型组歌《长征组歌》(合作)等。出版有《生茂歌曲选》、《唐诃生茂歌曲选》。

  4月16日晚,由解放军总政治部主办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型文艺演出《光荣之歌》在中国剧院举行。由著名歌唱家刘斌领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合唱的歌曲《八荣八耻人人须知》拉开了晚会的序幕。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并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短短十几天后,一首根据胡总书记重要论述编词作曲的《八荣八耻人人须知》诞生,并作为重点歌曲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推荐。

  一时间,《八荣八耻人人须知》不胫而走,在军营、警营甚至社区、学校内广为传唱。而这首歌的词曲编创者,就是祖籍我省的文艺界老兵石祥、生茂。

  1、施“绝活”:创作八荣八耻歌

  石祥、生茂最近很忙。

  他俩一是忙着到驻京的部队中亲自教唱《八荣八耻人人须知》,二是忙着接待为此事前来采访的各地媒体的记者。我们便是其中之一。

  4月14日,经历了数天倒春寒的北京,终于阳光明媚起来。几经周折,我们终于寻到了石祥、生茂的寓所。叩开门,两位老艺术家的笑容让人觉得亲近而温暖,犹如窗外百花绽放的春天。面对家乡人,他们深情地谈起了新近编创的《八荣八耻人人须知》。

  军人总是有着特殊的政治敏感。当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时,石祥这位有着几十年创作经历的军旅词作家立即敏锐地感觉到,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干部群众发出的新号召、提出的新要求。这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效性、系统性和警示性。石祥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八荣八耻’就像是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一条准绳、一个座右铭,促使广大干部群众不时地比照自己的道德行为,从而做到知荣而为之,知耻而拒之。”

  如何让具有重大意义的“八荣八耻”荣辱观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传播?两位文艺界的老兵立即想到了自己的“拿手绝活”———作词谱曲。歌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活泼,更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共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两位合作了几十年的老友再一次取得了默契。

  然而,根据“八荣八耻”编创出一首好听好唱、易于流传的群众歌曲,绝非易事,单凭政治热情和创作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光是歌曲的名字,就让石祥颇费了一番心思。叫《八荣八耻树新风》?似乎不准确,“八荣”可树新风,“八耻”呢?叫《八荣八耻记心中》?似乎过于个人化,不足以涵盖广大民众。《八荣八耻人人知》呢?也不妥,“人人知”了还要提出来干什么?

  谈起当时反复修改的过程,石祥仿佛又回到了创作中,脸上焕发出年轻人的神采。经过几昼夜的酝酿、琢磨和反复推敲,歌名和歌词终于定稿。这天一大早,67岁的石祥就迫不及待地骑上自行车,直奔几公里外的生茂家。生茂连看了几遍歌词,不禁拍案叫好。虽说已是78岁高龄,又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但生茂不顾年迈体弱,一天一夜闭门不出,完成了曲子。几十年的老搭档连脾气也是一样的急,第二天,生茂等不及石祥过来,就在电话里唱给他听,一边唱,一边还做了点小修改。两位老友终于完成了他们用时最短,却最默契、最有意义的一次合作。

  歌曲创作完成了,它的发表也颇有些传奇色彩。为了尽快与群众见面,石祥骑车到生茂家取回歌谱,将稿子誊清打印后,又顶着大风骑车把歌篇送到解放军报社。

  3月21日,《解放军报》头版刊发了消息《老搭档谱新歌》,这引起了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的关注,他当即在报上作出批示:“石祥、生茂二同志的政治热情十分可贵,令人感动,请尽快组织部队试唱,请尽快在全军推开。”

  3月22日,《解放军报》发表了这首歌曲,并配以石祥、生茂在连队教唱的照片。3月26日开始录制光盘,同时,总政宣传部又组织了全军最有影响的词曲作家,创作了5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歌曲。随后,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积极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歌咏活动,并向全军推荐以《八荣八耻人人须知》为首的6首歌曲。

  对于这次创作,生茂幽默地说:“我们这把岁数的人,要是还能干点什么便说明还不是废物。我们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编成歌曲,让它飞进千家万户,就要下功夫,花力气,调动我们所有的艺术积累,使它既是民族化的,又是大众化的,令人百唱不厌。”

  2、谈“诀窍”:写出老百姓心声

  从《十五的月亮》到《高举亚运火炬》,从《真是乐死人》到《学习雷锋好榜样》,这些易唱易记、好听好传、富有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经典歌曲,穿越历史的烟云,仍然历久弥新。而石祥和生茂两位军旅老艺术家,正是创作这类歌曲的行家里手。

  几十年来,两人合作了《祖国一片新面貌》、《老房东查铺》、《告别军旗》、《军魂》、《兵头将尾》等歌曲,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他们两人常常自我调侃:“写这类歌,是我们的‘绝活儿’,别看就那么几句词,就那么几个音符,有的还是现成的,但真正写成一首歌曲,并且好听好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那么,这“绝活儿”的诀窍何在呢?面对我们的提问,两位老艺术家给出了相同的回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抒发人民的感情,写出人民的心声,如此才能引起人民的共鸣。

  生茂回忆起了自己1955年创作歌曲《真是乐死人》时的情景。当时他和词作者杜林中正在部队深入生活,在一次新老兵联欢会上,一个新兵讲述了自己连续三年报名参军的过程,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渴望参军以及实现理想后的喜悦心情。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杜林中当场把它写成了词,在联欢会热烈气氛的感染下,生茂只用了几十分钟就谱上了曲子,而且马上就教战士们演唱,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这首歌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曲调流畅,直接来源于生活,很快就在部队乃至全国流传开来。

  石祥那首唱遍大江南北的《十五的月亮》,也源自一次深入生活。1984年,《解放军歌曲》编辑部举办创作学习班,石祥等人随之到某部队体验生活。这天,学习班成员与部队官兵共同召开“连队战士喜欢什么样的歌曲”座谈会,一位连长提议写一首赞美军人妻子的歌。原来,他的妻子在家乡患了病,还要照顾公婆,抚养孩子,十分辛苦。连长的一席话,给了学习班的同志很大启发。石祥深感不能辜负部队官兵的殷切期望,回到住处后,夜不能眠,窗外的夜空和明月给了他灵感,一首真切感人的《十五的月亮》诞生了。第二天早晨散步时,他把歌词交给了作曲家铁源和徐锡宜,很快谱出了曲子。

  这首歌深情地抒写了边关战士思念家乡、思念妻子的真挚情感,受到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石祥还收到很多军人妻子的来信。天津近郊的一位妇女来信说:“我既要抚养两个孩子,又要种六七亩地,还要侍候老人,生活的确艰难,听到《十五的月亮》,边听边掉泪,这歌是给我写的啊!”石祥读后很受鼓舞。1985年,石祥、铁源再度合作,又推出了一首献给军人妻子的歌《望星空》,同样引起了轰动。

  此次创作《八荣八耻人人须知》,除了宣讲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两位老艺术家也充分考虑到了歌曲的群众性。于是,易唱易记成为编词谱曲的重要依据。歌词最前面的几句引言“什么是荣,什么是耻,八荣八耻人人须知。讲道德,树新风,从我做起,用行动落实”,便是石祥几番斟酌的结果。如此一来,便于导入和演唱,也增强了歌曲的号召力。而生茂在谱曲时,十分注重旋律的自然顺畅,采用2/4节拍,音域在10度以内,适合老中青少各层次人群在不同场合演唱。正是因为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八荣八耻人人须知》出炉后,才迅速在各地传唱开来。

  3、知“荣耻”:紧扣新时代脉搏

  几十年来,这两位从战士的行列和战火的岁月中走过来的老艺术家,见证着社会的变革,也见证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对于如今迷失在经济大潮中的某些人的丑恶行为,他们深以为耻并常加痛斥。因此,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如一场春雨,让他们深感畅快,也点燃了他们的创作激情。

  “歌曲就是战斗力”,说到优秀歌曲对于党和人民群众的作用,石祥毫不犹豫地说。确实,一首好歌对于激励精神、鼓舞士气、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具有积极的作用。唱革命歌曲的过程,就是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感悟的过程。石祥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抗美援朝战争铁原阻击战中,战斗英雄郭恩志指挥全连坚守阵地六昼夜。当敌人一个加强团的强大兵力将阵地团团围住时,郭恩志带领战士们唱起“我们是人民的好战士,我们在战斗中成长……”雄壮的歌声吓愣了敌人,我军趁机反攻,终于取得了胜利。于是“一首歌吓退一个加强团”的故事流传至今,由此可见优秀歌曲的确具有不可估量的战斗力。

  生茂这样描述他60余年的创作经历:党需要我们歌颂什么,人民群众需要我们表达什么,部队官兵爱听什么,我就写什么,做什么。我坚持的创作标准只有一条: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提高部队战斗力有利。他是这样做的,也以此为荣。生茂说:“有些人认为我们是死脑筋,现在都啥年代了,还那么讲政治。我认为,现在的政治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必须讲;任何一个时代,如果人们连最起码的什么是荣什么是耻都区分不清的话,那就是社会的倒退。”

  正是因为知荣知耻,这两位老艺术家几十年来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创作理念,坚持“歌为民所写,曲为民所谱,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并且在离退休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

  2004年,石祥为了宣传好一位“为民模范”,深入其偏远的家乡,爬高山,钻茅棚,与山民们同吃同住,促膝谈心。这组裹着霜雪与风尘的“为民模范”歌创作完成后,立即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为了弘扬时代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他们曾深入哨所海岛体验生活,为部队创作了不少军歌、师歌、旅团歌曲。他们还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采风,相互合作,谱写出《相聚在浦东》、《都市村庄小唱》、《太阳花》等新歌,可谓是笔耕不辍,收获颇丰。

  “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益的事,这辈子就没有白活。”两位老艺术家的话掷地有声。编创《八荣八耻人人须知》,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又增加了一件“有益的事”,这让他们深以为荣。

  “金钱买不来艺术,如果忽视了‘三贴近’,只沉湎于身边琐事,整日无病呻吟,甚至以‘灯红酒绿’为荣,这种所谓的‘艺术’,只能为人民所不齿。”知荣而为之,知耻而拒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如今正乘着歌声的翅膀,飞进千家万户。“八荣八耻”必将代代相传,而这样的歌声,也将永远不落。

  文/张晓华 宋保华 宋保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