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招之破冰:“赶考”的不仅仅是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12:03 青海新闻网

  复旦和上海交大的面试招生告一段落,带来的震动却余波未息——

  “刚得知被录取时,感觉整个世界仿佛都是我的了。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接下来我要更努力地学习不能放松。”杨婷婷现在可以算是“半个”复旦大学的学生了,因为她在被称为“破冰之旅”的自主招生改革中脱颖而出,被复旦大学录取。

  在上海,和杨婷婷同时通过面试跨进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校门的还有近600名高中生。两校日前公布了2006年自主选拔预录取确认名单,这也意味着今年两所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选拔阶段工作顺利完成。

  如何自主命题?

  招生学校也在“应考”

  确定今年进行自主招生改革,复旦和交大就把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各种评论蜂拥而至。作为改革的先行者,他们自然不缺乏勇气。经过几个月紧张的工作,复旦和交大最终各自确定了291名考生。参加完6月的高考后,这582名学生将正式办理录取手续。

  以面试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的面试试题组织,是此次自主招生改革的关键。面试的成功与否,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自主招生改革的命运。

  “学校自主命题、自主选拔,这意味着招生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高校。”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熊庆年认为,过去,复旦等高校在招生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主要体现在录取方面,而不是考试选拔方面。改革停留在浅层次,有很大局限性。这一次改革触及核心,对高校也是一个考验。

  出什么样的题、挑选什么样的学生?这是个不小的难题。上海交大副校长印杰说,这些问题不涉及具体知识,也没有标准,但考生的回答将显示其理解、逻辑、表达、创新等多方面能力。学生回答的对与错并不是考察的重点,主要是看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其实就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

  尽管在出题和答案上作了精心准备,但在面试中还会遇到多种难以预料的情况,有的学生能言善辩,有的学生却不善言辞。熊庆年说,考官们必须独具慧眼,通过学生自荐材料中的“蛛丝马迹”来挖掘他们的能力。面对众多优秀的学生,如何取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面试如何测素质?

  更看重责任心和进取精神

  “从小到大,你经历过什么挫折,是怎样克服它们的?”“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怎样理解的?”“假如你们有4个人在很茂密的森林里行走,晚上天色暗下来,迷路了你们该怎么办?是3个人在原地一个人外出求救,还是4个人走出去?”……面试时接二连三抛来的问题,杨婷婷至今记忆犹新。

  “刚开始很紧张,但教授们都非常和蔼,我刚进门的时候,他们还站起来欢迎我,亲切和我握手,慢慢我就放松下来。整个过程都是聊天的形式,很轻松。”杨婷婷回忆说,对于求救的问题,我的答案是选择一起走出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会让一个人去冒险,“我相信团结的力量,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一定可以走出去”。

  杨婷婷虽然当时不知道面试结果,但她的感觉很好。在学校里她经常参加演讲、才艺表演、社团组织等活动。她说,她被录取正是体现了复旦大学选拔综合素质人才的目的,面试时教授看重的不仅是成绩,还有关心社会、具有责任心和开拓进取精神等方面。

  上海交通大学的面试题目很新颖,教授们设计了一个“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环节,从事先拟定的21道题目中抽取一道,让分在一组的5名考生围绕抽到的考题展开讨论。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钱静丽最终被交大人文管理专业所录取。回忆起面试的情景,她还意犹未尽。她所在的小组要讨论的是对假冒伪劣商品的看法,并列举三点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措施。钱静丽说,讨论刚开始,她自告奋勇要求当主持人,因为这是个“可以更好表现自己,突出自己的组织能力”的机会。大概正是因为钱静丽强烈的表现欲和讨论中凸现的才华,她被面试教授们相中了。

  对中学有何启示?

  素质教育不能“临时抱佛脚”

  钱静丽所在的华东师大二附中此次有35名学生被交大录取、22名学生被复旦录取,是上海中学中被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所学校。“如果把这么多学生被提前录取看作是‘果’的话,那么学校推行的素质教育就是‘因’了。”二附中校长何晓文介绍说,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做课题、参与社团活动、做100个课时的志愿者、100个科学实验等活动。参与社会、自我探究、自我学习,这些能力的锻炼使得学生脱颖而出。

  “用汉语和用英语控制机器人在技术上有什么不同?”、“日本最近一次访华是谁带领的?”“列举两个侦探小说家及其代表作和主人公。”……

  面对这些纷繁的题目,如果平时只是埋头于“题海”而不关心社会、不关心最新的知识的话,肯定回答不出所以然来。来源:千龙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