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蓬勃发展中的西藏教育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14:14 中国西藏新闻网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西藏现代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特别是中央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全区教育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方针政策,实施“科教兴藏”、“人才强区”战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协调、持续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社会主义民

族教育体系。西藏教育事业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发展概况(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05年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21所。其中小学890所(另有教育点1568个),在校生32.8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9%;初级中学93所,在校生12.1万人,初中入学率达到75.4%;普通高中25所(含完中11所),在校生3.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7所,在校生0.7万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30.3%;高等院校6所(含专科学校3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9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3.2%。全区74个县(市、区)中,已有68个县(市、区)完成“普六”,“普六”人口覆盖率达到94.9%;有40个县(市、区)完成“普九”,“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59.4%;有54个县(市、区)通过扫盲验收,脱盲县人口覆盖率达到79.1%,青壮年文盲率由“九五”末的39%下降到15%。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西藏总人口为261.63万人,其中接受大学教育的3.3万人,占总人口的1.3%;接受高中、中专教育的8.88万人,占3.4%;接受初中教育的80.1万人,占30.6%。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2000年西藏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565人上升为1262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2120人上升为3395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849人上升为6136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18576人上升为30615人。

  (二)坚持以人为本,德育首位,全面发展,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编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观”、“两论”等适合不同阶段学生需要的德育乡土教材5套,培训德育骨干教师200多人,建设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4个,中小学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反分裂斗争教育,不断改进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我区高校基本实现了“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发展目标,高校学生中有党员1102人,占在校生的5.7%。进一步加强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组织开展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和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局势保持了持续稳定。

  广泛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紧抓住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从全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谋划和部署,围绕党委“两个坚定、三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建设群众满意工程,在“关键是取得实效”上下功夫,先进性教育活动参加人数达到1681人,各高校和厅直属系统有5118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721人被培养成积极分子。建立帮扶联系点190个,帮扶对象459个,为基层办实事676件,仅厅机关资助大中专贫困学生1085名。建立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422项。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突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治理和规范教育收费问题,实施阳光招生工程,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等重大问题进行认真的整改,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建设,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

  (三)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以藏族为主体、结构合理、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基本形成。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5.1%、95.9%、81.4%。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农牧区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区自2002年开始,从小学一年级起都已开设汉语文,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到2005年底,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27881人,比1965年提高8.8倍。高等学校在职教职工1997人(其中少数民族777人,占38.9%),比1965年提高2.7倍;有专任教师1187人,其中有博士17人,硕士141人,本科882人。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职工1214人(其中少数民族610人,占50.2%),比1965年提高10.5倍;有专任教师835人,其中研究生12人,本科579人。中学在职教职工9006人(其中少数民族5017人,占55.7%),比1965年提高67.6倍;有专任教师8161人,其中研究生19人,本科4741人,专科3114人。小学在职教职工14967人(其中少数民族13315人,占90%),比1965年提高5.8倍;有专任教师14267人,其中本科228人,专科6213人,中师7121人。全区幼儿在职教职工672人,在园幼儿8204人。

  (四)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1952年—2004年西藏教育累计投入资金120.7亿元,其中教育事业费总投入约92亿元,教育基本建设总投入约28.7亿元。“十五”期间,中央加大了对我区教育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投入资金1.8亿元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投入资金2亿元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安排国债专项资金2亿元用于初级中学改扩建、2亿元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6.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两基”攻坚“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安排0.8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校改扩建、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安排5.3亿元用于西藏大学改建工程;自治区在地方预算内累计安排教育切块专项资金2.4亿元专项用于农牧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累计投入23.8亿元。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7.2亿元,对农牧区中小学生实行以“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为主的“三包”政策。

  (五)制定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西藏自治区结合西藏的特点和实际发展情况,先后制定颁布了《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实施扫盲工作条例细则等地方性法规;制定实施了西藏自治区义务教育发展规划、扫盲工作规划、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扫盲标准及评估验收办法、普及义务教育标准及评估验收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规范性文件。通过制定具有地方特点、体现西藏实际的法规、制度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教育管理行为,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为了帮助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国家拨出专款在西藏农牧区实行了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免费的“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制度。对高中阶段农牧民子女住校生实行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三包”政策和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的全面落实,极大地减轻了西藏农牧民的负担,提高了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有力保障了农牧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六)西藏内地办学工作取得瞩目成绩,进一步加大教育援藏力度,帮助西藏培养各类专门人才。1984年国家为加大西藏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帮助西藏更快更多地培养人才,决定在北京等省市筹建3所西藏学校,在上海等16个省、市的中等以上城市各选择条件较好地一、二所中学举办西藏班,从1985年招收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学生到内地学校学习。

  从1989年开始,又在内地举办西藏高中班(校)、各类中专班,1992年内地班部分学生进入内地高等院校学习。现已有北京市等21个省(市)为西藏办有33个西藏班(校),其中独立设置的内地西藏班高级中学3所,内地西藏高中班办班学校8个,内地西藏初中办班学校20个、内地西藏班师范院校2所。并且从2002年起在内地18个省(市)57所省市重点高中散插西藏初中应届毕业生360余名,形成了全国支援西藏发展教育事业的大好局面。

  中央政府和举办西藏班(校)的有关省市努力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西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承担在内地学习的西藏学生的交通、食宿、服装、医疗等经常性费用支出。举办内地西藏班(校),中央政府累计拨出基建专款12300万元,各有关省市财政配套资金15000多万元;中央政府每年拨出700万元,有关省市财政列出专项经费,用于在内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下,在办班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西藏班(校)广大教职员工的艰苦努力,西藏内地办学工作取得瞩目成绩。内地办学现有各级各类在校生14700人,其中初中在校生6705人,高中在校生4395人,中专、中师在校生936人,高校在校生2664人。20多年来,已累计招收培养内地西藏初中班学生29500余名,现已有2900余名大学本科生、11000余名中专生毕业返藏参加工作。有些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业务技术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中央在帮助西藏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坚持资金投入、选派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相结合,支援西藏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全国共选派援藏教师6800余名,他们与西藏人民一道为发展西藏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80年代,中央相继召开了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两次教育援藏工作会议,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省市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西藏发展教育事业。除保证正常的教育事业费以外,先后两次拨专项资金3700万元和6800万元,用于改善西藏的中小学建设。1993年国家第三次教育援藏工作会议决定投资4100万元,1994年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援藏工程中教育工程投资6900万元,改善西藏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制定了教育援藏工作“长期坚持,努力搞好,实行对口、定点、包干责任制”的方针,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陕西、河北、辽宁、山东、广东、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市和中央有关部委分别支援西藏有关地市和中等专业学校,对口支援省市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西藏的教育给予极大帮助和支持。仅1995年至2000年,各对口支援西藏的教育投资达2.95亿元,选派援藏教师117人次,培训西藏教学管理人员、教师273人次。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至2004年底,全国17省市,17个大型国有企业对口支援我区7地市教育援藏项目188项,资金总额2.37亿元;30所内地高等院校对口支援我区三所高等院校项目38项,师资援助和培训70人次,援助资金总额达970万元。

  (七)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以藏语文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不断完善。西藏自治区十分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为保障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规定自治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藏族学生,必须把藏语文列为主课,其他课程原则上以藏语文教学为主;小学藏族学生全部使用藏语文教学,中学藏族学生的语文课以藏语文为主,其他课程逐步实行藏语文教学。区内大中专学校藏族学生把藏语文作为必修课,并具体规定毕业生应达到的藏语文水平,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学生不予毕业。区内大学、中专和中学的升学考试,藏族学生必须考藏语文,同时鼓励汉族和其他民族学生考藏语文。农牧区成人扫盲全部使用藏语教材,把藏语文识字率作为是否脱盲的评估标准。区内师范院校大力培养使用藏语文教学的师资,不断扩大招生比例,为藏语文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师资源。鼓励教师学习和使用藏语文,对能用藏、汉双语授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上给予优惠。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藏文教材的编写和翻译,不断充实编译力量,加快教材编译步伐,积极编译出版各科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八)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加快教育信息化设备。西藏现代教育技术起步较晚,1985年,作为国家西藏建设43项工程之一的西藏自治区电化教育馆正式成立。随后各地市电化教育馆或电化教育中心相继建成。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我区,为我区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20多年来,我区现代教育技术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人员的队伍逐渐壮大,到2004年,全区已有200多名从事教育技术的工作人员。制作了《小学藏语文》、《小学数学》(藏语)1至12册,《初中代数》(藏语)、《藏语扫盲》、《初中藏文文法》、《因明学》、《天文星算》、《农牧区实用技术》等系列录像教材;《小学藏语文》1至12册录音教材和幻灯片。

  进入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为我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自治区政府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成立了由分管教育工作的政府副主席任组长的自治区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市)也相继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电教馆负责全区远程教育项目的建设、管理、检查和指导等工作。近年来,在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李嘉诚基金会的关心与支持下,我区建设光盘教学播放点1763个,覆盖我区95%的教学点;建设卫星教学收视点903个,覆盖全区98%以上的中小学校;为中学建设多媒体计算机教室52间。从2003年起,自治区教育厅每年拨出500万元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已为210个乡镇小学建立了有线教育电视系统。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改变了我区信息技术教育落后的局面,也为我区中小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基本条件。教育卫星电视节目从无到有,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04年,已播出《西藏教育晨报》(藏、汉)、《考试联盟》、《新闻深呼吸》、《我们在现场》、《深情2004》、《高原小百科》、《考试咨询》等栏目及中小学各学科电视教材、教育节目11000小时。先后制作了《拉萨》、《前进中的拉萨一小》、《甘霖沃野》、《生动的课堂》、《曲高和众》、《雪域烛光》、《心愿》、《高原春蕾》、《甘露》、《新世纪的华彩乐章》等100多部专题片,录制了《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课堂实录》等电视资料片。

  二、发展前景展望(一)“十一五”时期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西藏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巩固深化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促进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实施人才战略,服务小康大业,大力培养我区急需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力争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达到以下目标: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

  2、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以农牧区教育为重中之重,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全区小学在校生达到33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区内外初中在校生达到16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到97%以上。

  3、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区内外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6万人以上,职业高中在校生人数达到4万人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0%。积极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办出特色。重点建设好地(市)、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建立地、县、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实施“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开展农牧区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逐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4、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5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0%,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3000人,在高等教育中比重达到32.5%。高校办学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层次和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5、努力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到2010年,力争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就业人口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达到15%以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8%。

  6、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10年全区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0%,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30%。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到2010年,全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其中大专学历层次的达到85%以上;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其中本科学历层次的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层次的达到15%左右;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40%以上;本科院校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60%以上。

  8、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新建、改建一批以农牧区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保障“两基”攻坚县扩大义务教育现状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图书、教学仪器设备、文体设施基本达到规定标准。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具备专业要求的附属实验、实习基地、完善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提高初、中等学校的计算机配备水平。到2010年,全区所有普通高中具备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自治区重点高中开通网络课堂;全区所有初中具备计算机室和语音室;全区所有乡镇小学具备卫星收视点,其中50%的乡镇中心小学配备计算机室,并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班班通;全区所有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

  (二)实现西藏教育发展目标的政策和措施1、加强领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要认真实施“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战略,将教育工作列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在制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保持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通过制度建设,特别是法规建设,落实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主体责任。完善并落实相关政策,进一步解决好进城务工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关注并处理好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就学问题。各级政府要坚定地把教育摆在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基础建设、确保社会稳定同等重要的地位,重点予以投入与保障。

  2、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发展。建立和完善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保障,要进一步争取增加中央转移支付投入教育的数量与比例。按照《教育法》规定,坚持在安排各级财政预算时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要保证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特别是农牧区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要有较大幅度提高,保证各类教育项目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各地区、县级政府投入教育的配套资金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机制,保证足额、及时到位。建立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和生均拨款标准。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

  3、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大力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师德宣传,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大力开展教师全员继续教育,在学历、学识、能力等方面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逐步建立现代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编制管理,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科学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建立年度编制报告制度和定期调整制度。

  切实加强农牧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牧区师资水平。

  要按照“两基”攻坚要求,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深化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学实绩,作为选聘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确定待遇的主要依据。实行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实施“十百千”

  名师培养工程,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4、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以服务为宗旨,实施四项工程。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实施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牧区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牧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实施农牧区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对农牧区实用技术人才培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区服务;实施再就业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加强成人继续教育,开展再就业培训,提高在职职工、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牧区转移劳动力等人员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

  5、推进高校重点学校和重点实验建设,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高等教育发展要坚定地选择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质量评估体系,开展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牢固树立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育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能力,扎扎实实推进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建立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精品课程学科布局。

  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使青少年学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坚持德育为首,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构建德育工作新机制,要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全面渗透德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注重拓展、延伸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内的德育内容,讲求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各级各类民族团结教育中,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研究,强调教育内容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充分融入现有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体系之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诚信教育。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思想品德课程,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增强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美育教育,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十一五”期间,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学校德育、劳动和社会实践、国防教育基地。

  继续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推进和落实不同主体的财权事权的分级管理体制。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的权利和责任,使学校的管理、教育发展及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各项行政管理有章可循、人尽其责。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处理好教育部门与其它部门的关系,密切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7、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方针,加快我区教育信息建设的步伐。通过多种途径,内引外联,加快西藏的教育信息化步伐。通过大力开展远程教育,弥补西藏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的体制,推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网络学院的发展。建设自治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资源开发,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改革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采取重点培养、在职培训、聘请兼职等多种形式,尽快建立起一支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以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开展高校科研基地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在校生管理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探索适应我区区情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采取引进、自主开发和联合开发相结合,加快教育信息资源特别是符合西藏区情的“双语”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大力开发适应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的远程教育资源。各地教育研究机构应积极组织开发、制作适应本地要求的教育教学和教师培训需要的软件,初步建立自治区优质“双语”教育资源库和自治区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加快以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运用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继续推进“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加强向农牧区传播实用技术和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衔接,同时加强本校培训,积极鼓励教师灵活运用远程教育网络及其设备,各地政府及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可靠措施,从电力供应、设备维修等方面提供支持,保证远程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率。

  8、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教。加快教育发展要靠法制来保证。通过地方立法,努力推进教育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进程,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办学主体、管理主体的相关责任、义务和权利。要加强法制建设,把教育事业的管理和发展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规范教育管理、办学行为和运行程序,提高教育管理和运行效率。

  继续完善教育立法体系,使我区的地方性法规与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配套。切实转变职能,强化依法行政,促进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行政许可法〉实施纲要》,改革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提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水平,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决策环节的咨询论证、预案研究、社会公示、听证及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设,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和教育政务信息化。综合运用立法、拨款、规划、评估、信息服务、政策指导、执法监督和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依法保证教育投入和基本办学条件,依法引导和规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保证教育的公正性和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教育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积极推进学校依法办学,继续加强教育普法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制意识,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依法治教的良好氛围。

  9、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力度。教育援藏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展西藏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加快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措施。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援藏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协调落实好《通知》要求“重点帮助西藏自治区改扩建15所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并采取一个或几个地级市(区)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县的方式,重点帮助每一个对口县改扩建2所中小学”援助项目建设经费,积极争取对口援藏省市区对我区普及义务教育的支持。加强与内地有关省(直辖市)、部门和学校的交流和联系,做好教育援藏项目的接受和具体实施,配合做好西藏班办学管理工作。

  继续组织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学校工程”,启动县对县对口支援工作,启动“区内腹心地区支援农牧区基层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自治区党政机关与贫困县的对口帮扶制度,着力帮助解决好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

  10、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改革发展中起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作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的要求,加强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的加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力。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领导艺术水平,成为抓教育的行家里手。

  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和反腐败各项任务的落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大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努力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树立新时期西藏教育的良好形象。

  中国西藏新闻网 2006年4月22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