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发现半世纪前大学生论文 图文并茂关注民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10:52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 ||
半世纪前的论文 不拘一格的形式,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5000多篇半个世纪前的四川大学毕业生毕业论文让如今的大学生们惊叹和汗颜。据川大图书馆馆长姚乐野介绍,这些论文刚刚被图书馆发现,准备结集出版。昨(22)日,四川著名作家、教育家冉云飞听了记者的详细介绍后,表示这批毕业论文的水平让人惊叹。 半世纪前论文发现5000多篇
走进四川大学图书馆2楼“古籍特藏部”,书架上满是一叠一叠的书卷,这些书卷经过了半个多世纪,页面已经泛黄,但书卷里大学生亲笔书写的竖排繁体方块字依然俊美,透露出严谨的治学态度。 古籍特藏部主任何艳艳一边小心翼翼地翻着书页,一边用抑制不住的激动语调描述她校正这批论文时的惊喜。“这些毕业论文全部都是1932年到1949年间的毕业生书写的,共有5000多篇。”何艳艳说,这些论文是最近才整理出来的,为了迎接川大110周年校庆,准备精选40篇论文出版。写论文的学生来自当时四川大学的12个系和原华西大学4个系,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 论文图文并茂研究成都娱乐 翻开这叠“故纸堆”,发现当年大学生们的选题特别关注民生,贴近社会。如《华阳县土地利用概述》、《四川金堂县六十五农家八种农作物生产成本之研究》、《小学生辍学问题的研究》。 特别是文学院社会学系成兆震所写的《成都娱乐场之调查和研究》,通过讨论娱乐的意义、成都娱乐场所的略史、成都娱乐场所经济分析和成都娱乐的改良设想,全方位研究了民国时期的成都娱乐业。作者还用钢笔画了两张成都娱乐业的方位地图,地图上标明了每个娱乐场所的具体位置。在论文的前几页,贴着作者亲手拍摄的11张成都娱乐场所的黑白照片,其中有电影院的门面和内场,也有茶社、剧院的门面和内场。 名家当年论文仅仅得了70分 在这叠书卷中,还有著名的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教授蒋学模的毕业论文。蒋学模从四川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蒋学模在半个世纪前所写的毕业论文正是他以后的研究方向。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我国战后利用外资问题》,深入分析了我国利用外资的需要和可能性,以及美国、南美三国利用外资的情况。然后又建议了我国战后吸收外资的方式、困难以及对策。不过有趣的是,蒋教授这篇毕业论文当时并不被导师看好,只打了个70分。 此外,历史学家吴天墀、数学家雷国厚的毕业论文也在其中。吴天墀更是得到了名师蒙文通的指点,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在论文评语中给予了他高度评价:“叙述三吴地势精祥归于归有光疏导中江之说,颇得肯要。” 学风非常开放 选题“奶油防臭” 从5000多篇论文中,记者还发现了一篇化学系的学生所作的《奶油可以防臭》的论文,得了80分这样不错的分数。何艳艳说,这样的选题绝不可能是导师专门为学生布置的,学生能作这样应用型的论文,显示出当时的学风非常开放。 此外,当时的论文并不只是一个人作的,也有几名同学合作一篇论文的情形出现。有学生在序言中介绍,4名同学一起合作一篇论文主要是为了将论点探讨得更深入和广阔,导师的评语则对合写一篇论文的形式大加赞赏。 □名家点评 现在很多论文在“走过场” 四川著名作家、教育家冉云飞仔细听了记者的介绍后,表示这批毕业论文确实让人惊叹。“我曾经看过一本《30年代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毕业生论文选》,里面收录的许多论文水平比现在博士的水平还要高。” 冉云飞说,现在许多毕业论文就是“走过场”,老师和学生都只是为了顺利毕业而已。“听说在大学里流行这样一句话:‘论文就是剪刀加浆糊’,这样绝对不可能写出好的论文。” 由于自己几乎每年都是母校有些专业的论文答辩老师,冉云飞对现在学生论文的弊病深有感触,他一一列出了几大弊病:不切实际,脱离生活;行文呆板无趣;不够细腻,材料粗疏;题目太大;看不到作者的面目。 冉云飞表示,当时的高校教育非常自由,选题自己报,老师会告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做。许多名家就是通过毕业论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研究方向。 “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令人眼前一亮的论文,这和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病有关。”冉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很多老师做学问是为了挣钱和评职称,这样对学术是一个很大的讽刺和伤害。“比如现在许多高校规定,老师每年必须要在期刊上发表几篇论文,这样的硬性规定怎么能让老师能静下心来认真做学问呢?”冉坦言,老师都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学生当然更不能专心研究学问了。 □论文摘录 后子门原是保姆市场 后子门地处成都繁华地段,集中着众多体育用品商家。而在半个多世纪前,后子门却是一个保姆市场。在一名学生所作的《成都市人市研究目录》里,详细介绍了后子门保姆市场的情况。“后子门位于西皇城边街……这一条街的住家都很穷苦,为调查常过这条街,一点也不清洁……” 春熙路有京剧大舞台 在文学院社会学系成兆震所著的《成都娱乐场之调查和研究》中,描述了1935年时春熙路京剧大舞台的盛况和衰落。“京剧春熙大舞台是民国18年创办的,在未创办以前,成都已经是常不断的有京剧班的行迹了,不过像京剧大舞台那样宏大的组织,过去是没有的。”“营业较旺盛,当时所定票价颇高,不久营业渐衰,尤其是俞氏离开成都之后,无力出资添补办理各类事项,到了现在,营业更是消沉以至极点了。” 建议设立“5元票价” 成都前几年的“5元看电影”曾轰动一时,而早在当年,就有学生敏锐地看到了“电影院要生存,不能只供富人消费”这一点。成兆震《成都娱乐场之调查和研究》就建议设立民众剧院。“设立民众剧院,是因本市所有的剧院,概是商业性质,以赚钱为目的,所以得以观剧的人们,只是少数人而已,一般经济力稍感困难的人,就没有力量去观剧了。”“虽是专供民众观剧的场所,却又为促进他剧院改良的积极办法,但是收民众剧院的实效。” 早报记者涂诗薇摄影韩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