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现在的孩子咋变得不会劳动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10:08 光明网

  伴随“五一”国际劳动节的长假,不禁让人想起“劳动是人的生存之本,立身之道”、“不劳者不得食”等至理名言。但近日记者在天津、南京、甘肃等地采访时发现,现在的很多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的孩子现在却变得不会劳动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公子哥儿”和“娇小姐”

  “五一”长假,江苏盐城的张正芹和她15岁的儿子夏华一起回家。从去年孩子到外地上初中以来,38岁的张正芹就“抛弃”了田地,在孩子的学校旁租了间房子,每天就做着洗衣、烧饭服侍儿子的事情。

  “夏华从小就没离开过我们,若是让他一个人在这么远的地方上学,吃饭、洗衣可怎么办,没办法,全家人最后作出了让我‘陪读’的决定。现在家里10多亩地都要靠雇人来种了。”张正芹这样解释她的不得已。

  夏华的现象绝非个例,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因为大部分是“独生子”,同时又承载了两家两代人所有的希望,总是被家人宠着、惯着,即便是洗碗、扫地之类最简单的事情都不让做,更别说要他们自己做饭了。

  兰州市东郊小学一名3年级学生家长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往往把劳动看成了一种功劳,是跟家长要表扬的资本,而不像以前那样是份内事。”

  谈起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南京的李先生大呼“失败”。他告诉记者,他儿子今年已经20多岁了,可家里的油瓶倒了都不会扶一下。“当初怕影响孩子学习,不让他做家务,可最终的结果是书没念好,倒是养出一条‘懒虫’,只知道上网打游戏,真不知道将来自己成家立业离开了我们之后该怎么办。”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杜文东说,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渐抛弃这个美德,这是非常危险的。

  缺乏劳动意识,谁之过?

  孩子劳动意识的丧失,到底是谁的过错呢?

  在采访中,专家们普遍认为,青少年缺乏劳动意识,主要原因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而不是在青少年本身。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关颖指出,家庭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及扭曲是导致孩子懒惰习气产生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家庭劳动启蒙教育存在五大误区。

  误区一:鄙视普通劳动者。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

  误区二:“孩子太小,与劳动无关”。幼儿园老师教孩子自己洗手、跟老师一起把小椅子摆好,把玩具刷洗干净,回到家里孩子跟在大人身后,也想做点事。妈妈却说“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你插手!”不少父母总觉得“劳动”离自己的孩子太远,无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

  误区三: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孩子上学了,父母们总是有这样的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成才的唯一条件。

  误区四:“现在生活富裕了,没有必要让孩子劳动”。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每周的值日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钱雇同学帮自己干,干一次给二元钱。老师发现并批评他时,他却振振有词:“我们家的活儿都是保姆干,我爸说了,咱家有钱,这些活儿用不着自己干。”花钱可以雇人干活,却剥夺了孩子的劳动体验,买不来孩子的劳动技能。

  误区五:用劳动惩罚孩子。有的孩子平时根本没有做家务的习惯,偶尔考试没考好或者在外面淘气了,家长就用干家务活儿作为惩罚手段,这样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势,即使家长有心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也很难调动起孩子对劳动的热情。

  劳动教育越早越好

  让孩子适当地参加劳动益处很多,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可以避免“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可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怎样引导孩子热爱劳动呢?

  很多人把孩子不爱劳动归结为是“独生子女”造成的,其实并不尽然。关颖说,当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走路,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参与意识”是很强的。见大人扫地,他会抢走你的笤帚,非要自己扫;见大人洗碗,他会卷起袖子学着你的样子动手干;见爸爸修自行车,孩子也会拿着工具敲敲打打。他们把和大人一起干活儿看得像做游戏、玩玩具一样有趣。如果在这时家长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并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告诉他笤帚怎么拿,碗怎样洗,孩子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又可以在将来通过孩子承担家务而减轻自己的负担。所以,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越早越好。

  “孩子天生并不懒”。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孩子,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或许可以从转变自己的认识、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开始,来教育孩子热爱劳动、学会劳动,从而改变孩子的懒惰行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练就立足社会的本领。

  劳动是孩子的权利。关颖强调说,父母要把孩子当作与成年人平等的家庭成员,而不是当做自己的附属物。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大包大揽、包办代替。要给孩子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