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中生写信“控诉”数学老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08:39 东北新闻网

  5月9日,我市某省重点高中高一女生小帆写了一封自说自看的信,后来又忍不住寄到报社,诉说自己的“惨痛遭遇”,记者摘录了几段……

  李某某,你丧失了基本的为师品德。今天我愤怒了,极其愤怒,作为一个学生,我想我最有发言权,不能否认,我的数学学得不太好,但正因为不太好,所以对数学所下的功夫就超过了别的科,因为没有人想停留在不好的起点上。所以我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考试

。因为,我认为这一次次考试是对自己的检验,所以卷子上面每一道大题我都竭尽所能,按步骤一步一步地去写,为的是让老师看出我有多努力,也是让自己看到我没有白努力,我会的题在一道道增加,卷子上面也蘸满了我密密的心血。但当我一次次地奋斗着,一次次地盼望着成功的时候,你不看每一个步骤,不看中间过程,一味地去找最后的答案,你知不知道这样做是在摧毁一个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你的态度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表现。当一个学生怀着一颗空空的心去问老师为什么这道题的步骤和你写的答案多数相同,但却给我扣了这么多分的时候,老师说:“啊?那是我看错了!”哈!哈!真可笑。当学生拿着写满心血的卷子去问老师为什么扣分的时候,老师看了看又说:“那是你写的不好看。”“好看?”试问:老师,你是教书法美术的,还是教高中数学的?一个数学老师,不注意学生答题的每一步,每一个解题思路,而是关心学生的字体是否好看,这太让人不可思议了。

  读完这名高中女生的来信,记者首先感觉到这是一名内敛且有思想的高中生。其次,则是高考的无形压力让高中生们开始焦躁,这种情绪恰恰又在最尊敬的人身上碰壁,于是引发内心的愤怒与挣扎。细读信的内容,一种对生活的向上态度浸透字里行间,一种无形压力下的愤怒呼之欲出,这是一名单纯幼稚的高中女生对学习生活所尽的努力,但被老师的一个“马虎”否定了,又被老师的“强词”激怒了。换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或许认为不必如此情绪化,可是高中正处于学业激烈竞争的时期,学生心理脆弱,想拼尽全力做给老师看,而老师的马虎态度,却让学生大失所望。这种对学生不尊重和不负责任的作法,极易造成师生间不平等,进而带来课堂气氛的迥异和师生关系的紧张,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各方观点:

  沈阳市38中学副校长綦鲁宁:看完这封来信,我的内心极其不平静,虽然这种问题只是出现在个别学校和个别学生、教师身上,但也引起我的思考,三个感慨油然而生:首先,感慨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下的教育形式,带给家长和学生无形的升学压力,导致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符实际,而给学生造成的无形压力。

  其次,感慨我们的学生,面对家庭较高的期望值和自己主观努力不及的差异所产生的强大的心理压力,以及压力无法发泄而造成的心理不健康状况。学生的信中已经充分流露出由于心理不健康而产生的出现问题无法正面面对,却一味寻找对方问题的不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

  第三,感慨我们的教师,在同样的社会压力和责任意识的重压下,或多或少也承载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处理部分教育问题时,也流露出心理不健康的状态。我认为,现行的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师生间的很多不协调和矛盾往往是由心理问题而引起的。

  沈阳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张野博士:

  这件事情的发生固然有个体的原因,但从宏观看,现有的考试制度以及这种制度背后的教育文化无论如何是起到影响作用的。我国运行了多个世纪的考试制度一方面挖掘出数以万计的社会精英,但同时也在摧残着数量更多的原本健康的心灵。尽管国家早已经觉察到考试制度的弊端,并应对以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措施,但是面对我国教育体制的根本以及特有的历史文化,这些措施仍然难以起到理想的作用。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甚至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近十几年来,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如职业倦怠)、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考试焦虑)、家长的心理健康(如心理压抑)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件事例表面看是师生关系的不协调,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当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这名教师的不认真无疑是应该受到批评的,而深一层考虑,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调适。其实,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面对近似残酷的高考以及越来越热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诸如此类的事件还会发生,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时刻调适自己的心理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报记者崔俊 (沈阳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