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三校联招”催生教师 “转会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09:38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2006年合肥一中、六中、八中三校首次实行联合招生,然后统一电脑分校分班,同时三校同年级的在职教师也将打破学校界限相互交流使用,一改过去学生报考不同学校的“论资排辈”现象。同时合肥一中、六中、八中分别与合肥五中、二中、三中等共建省市示范高中实验班。合肥中招这一新政的出台,各界有何反应,记者近日走访了一些学校的老师、学生和家长。

  怎样消除教师流动中的排斥心理?

  对于新政中教师的变动,教高三语文的李老师的观点是,教师与学校都签有劳动合同,只要每年老师考核合格,学校应该继续履行合同,合同的变更要经过双方共同协定,不能够由学校单方面改动。此外,教师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许多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为学校服务,已深深地融入到了所在学校的文化氛围之中,如果调到别的学校,新学校认不认可这个老师也是一个问题。

  某示范高中高三教导主任王老师分析,三校联合招生政策是一件好事。至少在“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教育资源共享”的发展战略上是在做实事,是社会更是广大考生家长盼望已久的。对于教师流动的问题,他认为从狭义上讲,人是需要流动的。因为人到了新的环境,会本能地感到潜在的危机,这对教师自身业务的提高和对教师行为的规范都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广义来说,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师的流动有益于各个学校间文化的交流,同时也配合了“新课改”的实施。然而,因为这是合肥市第一次实行联合招生,客观上教师本人会有排斥心理,不能完全接受。因为人习惯了一个环境,新的变动会使人际关系和生活都面临着变化,所以教师有排斥心理是很正常的。

  对于如何消除教师的排斥心理,教育专家建议,在老师等人事制度的改革中应实行渐进式,应该反复考证,通盘考虑,谨慎实行;其次必须促进办学条件的均衡,改变学校教育经费拨款方式;同时,教师管理要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即彻底打破教师永不挪窝的体制,可考虑依法建立类似体育人才流动的“转会制”,使流动不是暂时的,而是双向的“岗位竞争”制。

  教师和学生的分配能完全公平么?

  在某初中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方老师说,我们初中希望出台这样的政策。因为这样减轻了学校和老师追求升学率的压力。合肥能率先这样做,它的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想把一件好事做好也是不容易的。社会对联合招生具体操作中的各个环节是否能真正实现公正存在疑虑,这里面有许多具体的操作需要有透明度,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比如,原计划担任今年秋季高一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分别来自三所学校,且各占三分之一。三校教师打乱之后由电脑统一编排,这样做有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和程序,由谁来监督?一旦有违归操作的现象,有没有规范的处罚政策,上至教育局下至招生学校有没有具体的相互制约的保障措施?三个学校学生的统一分配也是如此,怎样保证三个学校的生源质量一致,好、中、差学生均等分配,这些是否都应该透明化,是否应该向全社会公布?

  对此,教育界知情人士透露,在教师的分配上,会把三校大约120名高一老师全部打乱,统一电脑分配,使各校承担新高一教学任务的教师分别来自三所学校,且各占三分之一。而在学生的分配上,会把三个学校36个班共2160名高一新生(每校12个班,每班是60人)按分数划为三个等级,仍是由电脑统一在三个学校之间平均分配,确保三校生源的水平相同。而在教师、学生电脑分配的过程中,会请公证处公证人员、学生及家长到招生现场全程监督,确保分配过程的透明、公平。

  “三校联招”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方老师分析,其实老师的流动、学生的分配只是浅层次的,这三所学校联合招生后的教学质量才是社会最为关注的。因为决定教学质量的是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风格、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教师的福利待遇、学校的管理能力等。只是把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教师、学生打乱重新组合,而教学体制没有变化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好的教学质量是学校各因素互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中、六中、八中应该在教学的软硬件上共同、公平发展,这样才能消除社会和家长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中招文件规定的 “三统一”:统一教学计划、统一学籍管理、统一教学水平。最终真正实现合肥市入学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对于三校的联合招生,初三学生卞伟健说:“一中、六中、八中联合招生对我们非常有好处,三个学校的招生计划大幅度增加,遏制了同城借读的现象,每个学生都在统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激励。因为觉得只要努力就会进入比较好的学校,我们对考上好大学也更有信心和底气了。”

  三十八中初三学生家长王女士认为,“这个政策很好,早就应该出台了。我家孩子成绩中等偏上,考一中不是很有把握。实行三校联合招生以后,只要能达到三校统一的分数线就可以了,而且招的人数也不少,消除了同城借读的现象,这就增强了孩子考一中、六中、八中学的信心和机会,我觉得很好,也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切实把这项政策执行到位。”

  ·实习生 王丽丽本报记者 王爱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