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独领风骚的“中国芯”—记北京大学微处理器 研究开发中心科技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01:18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今年新春伊始,京城一些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中国芯”,即“北大众志-863CPU系统芯片”。它的诞生之路就是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独领风骚的创新之路。跨越“数字鸿沟”

  “这是一颗成熟的‘中国芯’。”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程旭介绍说,“这是目前我国自行设计、自主开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最大规模的CPU系统芯片。

”程旭手中芯片的核心看起来只是一张泛着银色光泽的金属片,大小约30平方毫米。实际上,它是由纯度极高的硅制成的,上面压缩了800万个晶体管。

  回忆起7年前北京大学第一颗“中国芯”的面世,程旭感受颇多:“那可是一年中最冷的几个冬日,我们自行设计的微处理器进入最艰难的整合阶段。当时,中心只有20多个人,设备不好,条件简陋,进展不顺,心情压抑。我也一直在想,这些年轻人在一起,大家图什么呢?忽然,一句歌词闪过耳旁,我当时就明白了!”第二天,实验室里一张醒目的条幅让大家热血沸腾———“我的中国芯”。年轻人连续干了8个通宵,终于完成了“国产”微处理器。后来,“中国芯”的叫法也广为传开了,成为我国自行研制微处理器的代名词。

  在当今科技发展中,“数字鸿沟”是现实存在的。若干发达国家、包括跨国公司,都以强大的经济、人才优势,控制着信息、通信领域核心技术,掌握着制定标准、规范的实际权力。按照专家的观点,“中国芯”对“数字鸿沟”的跨越,其巨大而深远的意义怎样评估都不为过,因为这是“国家的大事、民族的大事”。融入创新之列

  1999年12月,国内第一套支持微处理器正向设计的开发平台与16位嵌入式微处理器面世;

  2000年12月,我国第一种支持16位/32位两套指令系统的微处理器面世;

  2001年,支持IEEE754单精和双精运算的64位浮点协处理器研究成功;

  2002年12月,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最大的CPU系统芯片:北大众志-863CPU系统芯片流片成功;

  2003年12月,北大众志-863CPU系统芯片量产成功,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上述成果的产生之地都是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这一连串的“第一”都来自这个致力于科技创新的知识群体。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在这个研究开发中心,不仅仅有技术的创新、学术的创新,更有体制的创新、观念的创新。

  在微处理器中心一个角落里,一台安放在大玻璃隔间中的设备并不起眼,约有1米左右见方,有各种线路连接到其它机器上。据介绍,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验证设备,价值高达200多万美元,即使在国外著名大学的实验室,也以拥有一台这样的设备为骄傲。程旭介绍说:“这些先进设备都是我们与国际著名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的结果。”

  程旭说,他们的国际合作理念是“知己利彼”———别人给你设备、给你钱,是看中你的研究开发能力,看中你的科研成果。

  就这样,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得到了各大公司的信任、支持,合作项目与捐赠也源源不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