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考前复习要“准、精、细、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08:36 千华网

  高考的脚步已经临近。在考前如何冲刺、如何调整心态积极应考、考试时有何应试技巧?15日,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市教师进修学院中教部主任、省特级教师张志良。

  冲刺“秘诀”

  张老师把考前两周的复习技巧用“准、精、细、实”四个字来概括。准,就是要求

考生对照考试大纲把知识点、能力点梳理清楚,坚决把超纲、超教材的问题、习题在复习中排除,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精,就是“文/理综合”学科习题选配针对性要强,不必有题就做,要进行筛选,复习训练要靠近2005年三套高考题,力争趋近于“零距离”;细,就是一定要把考前工作做细,强化使用答题卡做题,理科题目作答一定要注意标准化,审题要仔细,思考要全面,解题要规范,文科题目作答要选好切入点,筛选好答题要点;实,就是越临近高考,复习越要扎实有序,知识要点段段清,在不放过一个知识点的同时,抓住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

  张老师说,在复习进入倒计时后,考生必须将前期复习的知识进行重组浓缩,形成一个简明扼要的知识框架,把知识网络在头脑中完整地再现出来。

  ———淡化技能技巧,强化通则通法。当前已经过了提高成绩的“黄金期”,钻研新题型、新思路、新方法已经不是当务之急。

  ———不要沉迷于做难题。越是到了临考之前,各地汇集而来的模拟题就越多,就会见到没有做过的许多难题,若久攻不下,考生会怀疑自己还没有复习好,反而会使自信心受挫,加重焦虑感。此时攻克几道难题不会提升能力水平,而核心任务是对复习过的知识、技能予以保持,加以巩固。

  ———“查缺补漏”减少重复性错误。建议考生在考前有限时间里,把“典型错误”、“多次重复错误”的试题进行温习,找到“病根”彻底清除,不怕第一次不会,也不怕第二次出错,就怕在高考中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考前猜题押题不可取。社会上某些人揣摩考试及家长心理,搞所谓“点石成金”术,考生千万不要上当。高考试题的模式,题量、难度、知识点分布等技术指标在《高考考试大纲》中有详尽的说明,高考命题是严格按考试测量学进行命制的,并且是严格保密的。只有夯实“双基”,掌握通则通法提高应试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单凭侥幸心理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备考的心理调节

  张老师说,高考作为高等院校录取的选拔性考试,不仅是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竞争,也是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较量。在高考来临之际自觉进行心理调节,形成从容、科学应对高考的健康心态,是每个考生所必须面对的任务。

  许多考生不同程度地反映,越是临近考试,越是心神不定,焦躁不安,精力不集中,记忆力和自信心下降,这种状态心理学上叫做考试焦虑。调整考试心态,克服考前过度焦虑心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确定适当的目标定位。每个考生都要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实力,对自己的水平、能力、各科的优劣做出客观的分析,务实地确定一个合适的高考目标。

  ———增强自信心。建立自信心是考试成功的精神力量。考试的信心是建立在考试实力基础上的。临近考试不要做难题、偏题、怪题,以免自信心受打击。

  ———进行心理训练。一是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二是放松训练,当觉得紧张时,深呼吸是调整情绪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有助于稳定情绪和放松;三是转移注意力,考前要集中精力,不想考试后的事,考完一科放下一科,不分散注意力。

  考前要适当调节学习生活节律,制定考前两周作息时间计划、考前一周作息时间计划、考前一天作息时间计划。不要挑灯夜战,不搞疲劳战术。可适当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文体活动,并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胃肠疾病。

  家长不要考前施压。不要总是问“准备得怎么样了、有把握吗?”等问题,不要考完一科就问考得怎么样。

  应试技巧

  张老师强调,考生在解答试题时一定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基本的答题要领是:“慢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多得分,放弃全不会。”考生要先做基本题,再做中档题,最后去拼难度较高的综合题。

  考试碰到不会做的题时,千万不要紧张,先跳过去,将会做的题都做完后,心情稳定了,再回过头来重点攻破难题。此时要仔细审题弄清条件和结论,深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在没有思路时,考生要学会放弃,要从全局来考虑,切不可“恋战”,因小失大。

  第一审题要“全”,绝不漏题;第二审题要“准”,不要看错题;第三审题要“细”,绝不要马虎;第四审题要“懂”,不要未真正理解就做题;第五审题要“稳”,不要急躁。

  答题要规范。理科,设、列、解、答步骤要齐全;文科,论点、论据、论证逻辑要严谨。

  此外,解题、答题不要写到框架之外,不能使用涂改液,要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英语听力如果不计入总分时,一定要把时间用到当用之处。

  记者 傅雅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