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地方政府为什么会被扩招冲昏了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15:05 光明网

  “其实教育部在2002年就已经提出控制高校扩招规模,但实际情况是,不少高校的扩招依然如火如荼。”在5月14日召开的一个有关大学精神的研讨会上,一些研究高等教育的专家把话题引到了不久前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上,会议当时作出决定,要适当控制中国高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对此,专家们一方面期待中国高等教育走上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发展轨道上,可同时他们又对目前仍未得到控制的扩招形势担忧。

  2002年之后的扩招,主体是地方政府和地方学校

  据中央教科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志仁介绍,教育部最初提出,“要大扩招三年,使高校招生人数翻一番。”实际上,在经历了1999年至2001年连续3年大规模扩招之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已经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2001年的260 万人,招生规模扩大了2.4倍。在2002年,教育部就已经提出,由于教学资源、后勤服务设施都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扩招进入调整期,每年的增长率将控制在5%~10%。

  但李志仁发现,直至今年,高等学校大幅扩招之势仍未能停止,他提供了以下一组数据:

  在2001年实际招生260万人的基础上,教育部提出,计划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275万人,但当年实际招生320万人。

  在2002年实际招生320万人的基础上,教育部提出,计划2003年招生335万人,但当年实际招生382万人。

  在2003年实际招生382万人的基础上,教育部提出,计划2004年招生400万人,但实际招生人数达到420多万人。

  李志仁分析说,如果按教育部提出的招生计划来算,扩招规模的确在5%~10%,但以实际招生人数来算,近几年的扩张速度大大超过10%的控制线,有时甚至接近20%。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指出,实际上,2002年之后的这一轮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主体是地方政府和地方学校,而并非教育部或部署高校。因此,现在国务院提出要控制高校招生增长幅度,其重点和难点应该在如何面对地方政府和高校的扩招积极性。

  万人大学成地方政府政绩

  专家们把这种“积极性”归结为三点。

  首先是近几年,某些地方政府把当地高等教育发展指标列为地方发展的重点规划,李志仁说,不少地区的官员把城市管理和市场运作等手段运用到高校管理,不惜投巨资开发“高校园区”、“大学城”,希望在短时间内,利用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是拉动一座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于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万人大学”就成了地方政府夸耀的政绩。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往往有着“群众基础”,特别在一些高教规模较小的人口大省,学生家长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急切需求,迫使一些政府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急剧扩张。

  此外,由于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高校的发展平台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许多高等学校对于扩招有着天然的热情,杨东平认为,最典型的就是学院升格为大学,比如扩招后大量涌现的××邮电大学、××外国语大学、××交通大学……事实上,《高等教育法》中有明确规定,“大学还必须设有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在蔡元培那个时代,大学的概念就很清楚,三科以上才能称为大学,三科以下称为学院”。杨东平认为,外语学院改成外国语大学是特别荒唐的一件事情,因为外国语只是文科里面很小的分支。于是,一些学院为了冠上大学之名,盲目增加了学科门类,就出现了“不管工科、理科院校,都有新闻传播学和广告学的怪现象”。

  杨东平说,包括山东省在内的很多省属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在扩招以前是7000元左右,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三千元,这个成本跟发达地区高中生培养成本差不多。杨东平认为,在既不允许高收费,政府也无力承担高等教育的巨额投入的情况下,高校的这种扩张必然是难以维继的,教育质量就更加无法保证。

  杨东平认为,此次国务院会议的核心内容有两个,一是“控制招生增长数量”,二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杨东平指出,这里所说的“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针对性非常强,它回答了一个持续了多年的争论,即1999年实行高等教育扩招后,教育质量是否下降。

  本报北京5月17日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