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学生保送中学不放:高考准状元保送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10:35 中国青年报

  马昌博

  “不要提‘状元’这个词,我不能再听了……”

  当有人提议为气氛压抑的午餐点个“状元粥”时,张利芬哭了——难道女儿学习好也是错?!

  女儿李佳是她的骄傲。3个月前,这个华北某市第一中学的高三学生参加了北京大学保送生招生考试,被北大预录取为理科实验班的保送生。

  但李佳所在的中学不同意保送,要她准备高考。同样成绩优秀,已被清华作为保送生预录取的吴强也遭受了一中的阻挠。原因被张利芬解释为“他们的成绩太好了——优秀到可能考取全省高考状元”。

  保送被拒

  “如果李佳考不上北大,那是她发挥失常,学校没有办法”

  ——年级主任

  李佳被保送似乎是毫无悬念的:她是该市2003年中考状元,高中三年全校9次统考中的6次年级第一。最重要的是获得过2004年全国数学联赛省一等奖——这是教育部认可的保送重点大学的资格之一。

  2005年11月,当得知北京大学开始进行自主招生、保送生选拔时,满怀希望的张利芬找到了一中高三年级主任。

  “但主任拒绝了我们的请求。”张利芬说,“她说一中希望李佳参加高考,争状元。而学校荐她走‘自主招生’。” 与保送不同,自主招生需要参加高考,然后在原成绩上加20分录取。

  在张利芬的记忆里,双方随后的对话如下:

  “万一考不上怎么办?”

  “那是她发挥失常,学校没有办法。”

  ……

  关于上述争论,本报记者曾先后多次联系该年级主任寻证,但主任拒绝了采访。

  张利芬致电北大招生办公室,对方的回答是:今年的“自主招生”与保送一起进行,只要有教育部规定的保送资格,学生通过考试后由北大来确定走哪条路。

  身为侦察系副教授的父亲权衡后决定:先不和中学“较真”,报上名再说。

  11月24日,李佳按照中学意愿,将填报了自主招生的申请表交给一中,并注明具备保送资格。一个月后,李佳进入了复试。“在复试的见面会上,招生人员讲,不管当初是按照哪一种推荐的,进入这个环节后只要具备保送资格,同样对待。”张利芬说。

  与此同时,和李佳同级的学生吴强,被一中推荐为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学生。但吴强又按照清华可以“自荐”的规定,自荐为保送生并通过了初试。

  接到保送生认定通知的一中拒绝将其交给吴强。没有通知函,这个男孩将无法参加下一轮考试。

  一番请求之后,清华最终给了照顾——先参加完考试后再说。

  置之死地而后生?

  “他们拖延时间是为了不让孩子转学”

  ——张利芬

  2006年1月24日,李佳接到北大从网上发来的通过复试的成绩单,并通知说:如果具备教育部规定的资格,并希望成为保送生对象,请填写保送资格并选择志愿。

  但年级主任仍要让李佳“置之死地而后生”,双方再次不欢而散。

  张利芬找到一中主管教学的副校长。2月13日——选择志愿的最后截止日,家长意外地得到副校长的通知,“他说北大根本没让李佳保送,网上的东西是不可信的。”

  而北大招办老师王亚章对记者称,这次北大保送生招考的各种程序,都是在网上进行的。

  本报记者多次联系该副校长,对方一直不接电话。记者通过校长联系到他,副校长说“一会就来”,但两个多小时过后,仍未见踪影。

  2月20日,北大在网上发来预录取通知书:李佳作为保送生被预录取到北大“理科实验班”,通知要求李佳从北大招生网下载相关表格,由中学盖章后发回。

  家长把表格交给了学校,两天后,一中拒绝了这个要求。

  一中校长对本报记者说,“我们认为家长从网上下个东西来就让学校盖章,非常不严肃。当时提出的要求是北大来个公函,或者招办负责人来电话。”

  3月13日,北大招生组带着书面“预录取通知书”来到一中。一番交涉后,校长依然不同意。

  家长认为这是一中的“骗局”——高考报名是3月10日,之前学校害怕孩子转学,所以拖延到报名之后。通过复试已经被清华大学预录取的吴强,也遭受了相同的命运。

  高校扩权与中学失权

  “(自荐保送)就等于甲方和乙方达成了协议,让丙方来签字盖章”

  ——一中校长

  为什么在高校已经同意接收的情况下,中学却不同意保送?

  一中校长认为,北大招生政策变动导致中学的“无法接受”。“我们已经推荐李佳为北大的自主招生,为什么大学还要把她转为保送生?”在校长看来,推荐保送还是自主招生是中学的权力。

  北大老师王亚章说,为了“顾及在选拔过程中才取得保送资格的学生”,北大今年的招生政策并未要求中学在一开始推荐时就区分自主招生或者保送,因此中学所谓“已推荐为自主招生”,是没有意义的。

  除中学推荐外,北大和清华都规定了学生可以“自荐”保送——这样就不需要中学环节,但最终录取时还是需要中学在程序上盖章同意。

  “这就等于甲方和乙方达成了协议,让丙方来签字盖章。”一中校长不满地说,“大学搞招生改革扩大自主权,应该和中学达成共识。”

  但上述理由被家长认为是“表面化”原因——北大2006年给了一中3个推荐名额,在也可以保送的情况下,中学最后推荐的却全部是自主招生。“他们一开始就没想让学生保送。”

  一中校长对本报记者的解释是:“本来我们这几个学生自主招生就足够了,不用加分也能考上北大,加20分绝对没问题,为什么还要转成保送生呢?”

  但家长认为,“谁都知道,参加高考就会有风险”。

  “大好”和“小好”

  “一些学校不保送尖子生,就是想争这个状元”

  ——市教育局官员

  张利芬说,年级主任的另一个表述才是学校意图,“对一中来说,李佳保送北大是‘小好’,参加高考是‘大好’” 。

  对一中来说,某学生保送上名校和考进有何区别?

  首先是教育局评价上的不同。该市教育局一位主管官员说,每年高考结束,教育局都会统计出几所市管重点高中的高考前几百名,然后和中考时分入该校的中考前尖子生人数对比。比如,当年中考时,一中分到了全市前800名的40个,高考时全市前800名它占了45个,那就是正分,否则是负分。

  因为保送生不参加高考,这对把好学生都保送的中学显然不利。

  更重要的是“争光”度数:这位教育局官员说,保送上了北大也“争光”,但是度数小,不如考上北大同时又是全省状元,“学校肯定要找最高的‘亮点’。”

  从1985年开始,一中在20年中出了15个省高考状元。具体到李佳,9次统考6次第一名,今年在该市高三统考中又是全市第一,是状元的有力竞争者。

  这位教育局官员认为,一些学校不保送尖子生,就是想这个状元。而且只有“每个省的几个尖子学校才可能出现这种状况”。

  “保良不保优”就这样形成了。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在2006年全国“两会”上的议案中说,少数重点中学出于升学率的考虑,将二流学生作为保送名额,而将尖子生留下准备冲刺清华、北大。这使得一些省的教育部门纷纷推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工作的规定明确要求,中学不准“推良不推优”。

  生源争夺的背后

  “一中与二中的恶性竞争,加重了状元的砝码”

  ——当地教育界

  当地中学之间对生源的争夺,让状元的砝码更重了。

  1999年,该市二中成立了“高中理科实验班”。这是可在全省招生的实验班,承担该省“高中教学改革和参加全国中学生奥赛选手的培养培训任务”。2002年起,二中的保送人数一直遥遥领先,多次成为全省第一。大量优秀生源因此不断涌入,2004年,二中高中的录取线比一中超过17分,2005年又高出6分。

  “看一个学校的强弱,要看它的录取分数。”该市外国语中学一位副校长说,曾是老牌名校的一中近几年有些弱。

  吴立群还记得当年儿子中考时,两个中学的生源大战。记者得到了双方的招生专刊,很多指标都会和“某兄弟中学” 或者“×中”比较,并抓住对方漏洞。

  “一中与二中的争夺,很难平息。”一位教育局官员说。争夺最后演化到了中学的校长、副校长亲自到中考尖子那里游说,直到动用物质手段——“有的中考状元说,别的中学给我2万块钱让我去他们学校,你给多少?”一中校长说。

  没有中学敢退出这场混战,因为生源质量下滑会形成恶性循环:中考生源差导致高考成绩不理想,而高考成绩不好又影响了当年的中考招生……一中连续两年生源比二中差,显然有些糟糕。“一中不能再输了。”张利芬说。

  然而通过竞赛保送吸引学生不是一中的长处:据二中教务主任提供的数据,今年二中共有67人被保送,其中保送清华、北大共21人;一中远远低于这个数量。

  家长认为,正因如此,可能冲击状元的李佳,才会被学校如此重视——这是最后的砝码。

  “每年都大肆宣传高考状元,但第二名谁知道?”教育局官员说。“这对学校的招生和社会声誉是个无形的资产,很微妙。”吴立群承认,是因为一中在2003年出了一个省高考状元,他才让吴强去一中读书。

  该市公办高中实行的是双轨收费制,分为公助生和择校生,按规定,该市一中、二中每个择校生收费2万元,高考状元的光环除了能吸引尖子生外,无疑也能带来充足的择校生生源和其背后的大量择校费。有报道说,最保守估计,每年进入该省的大城市学生有千人左右。

  但一中校长否认是因为竞争而拒绝李佳保送,“我们不可能用一个孩子去赌学校的名声。”他说。他同样否认了“要李佳争状元”的判断,“我曾在会上说,哪个老师要敢说这句话就处分他。”

  命运的戏剧性转折

  “世界是广阔的,可生活是残酷的,成功和失败,有时候不是由你来决定。”

  ——保送被拒的高三女孩

  一方面中学为了招生和高考而不能输;另一方面,家长说,我们也同样输不起。

  张利芬还记得为了给李佳报一个学习班,夫妇俩在雨中站了一夜。为了让吴强能上名校,吴立群从小学就要他开始参加各种竞赛,上了一中之后,便完全选择了通过竞赛争取保送这条路,“90%的时间都花在竞赛上”。

  更输不起的是孩子。“听到被拒保的消息后,吴强手脚冰凉,大哭一场。”吴立群说,“他不停地问我,你说清华是不是最好的学校?他们为什么不让我走?”

  张利芬则称,李佳急得脸上开始蜕皮,嘴上起了很多泡。随后的统考中,李佳下降了15个名次——依据经验,这种成绩很难考入北大。

  “保送与否对中学是利益,对父母是责任,对孩子却是命运。”张利芬说,“但最后所有的结果和风险都要由孩子承担。”吴立群认为:大学扩大了自主权,中学强调的是保送权,“可学生的选择权呢?”

  孩子的境遇也让家长备受煎熬——张利芬开始经常整夜失眠,而吴立群两个月内瘦了10多斤。

  但一个意外的转机出现了:4月3日和4月4日,本报记者和央视记者先后就此问题采访了该市教育局,该局接受采访官员先后表达了希望问题解决的意愿。4月5日,家长赶到一中时,校长同意“放行”。目前,吴强和李佳已办完相关保送手续。

  因为担心孩子被卷入,家长始终不让记者采访他们。但本报记者曾在李佳的书桌前看到她写的一个纸条,“世界是广阔的,可生活是残酷的,成功和失败,有时候不是由你来决定。”

  这是2006年3月底写下的。5月7日,女孩刚满18岁。

  原载《南方周末》转自搜狐网(J-0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