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考之前名师支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16:23 温州新闻网

  重抓语文“增分点”

  距高考只剩半个多月时间,如果在最后冲刺的短期内善于抓住语文高考的“增分点”,那么,语文复习仍能取得高成效。

  增分点之一:记忆尽量不留空白点。

  语文考试的核心是记忆的考查。有人对近10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作过统计分析,发现高考试卷中85%以上本质内容考查的是记忆。字音、改错别字、成语、名言名句、文学常识、文言文词义等单独设题的这些显性记忆考点,总赋分在20分以上。更值得注意的是,高考语文试卷中还有大量的隐性记忆内容。语文高考规定不考名词术语,但解题时又必须对某些名词术语能熟练掌握。比如古诗鉴赏题,考生如果对解答古诗鉴赏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相关名词术语不了解,就很难答题。高考语文试卷中诸如此类的隐性记忆大量存在。

  语文在解题方法上特别注重经验的迁移。牢牢记住几种典型的题例对解题很有帮助,比如改病句,考纲规定考查六种类型的语病,如考生能对每一类型的语病牢记几个典型的病例,考场上就可以与考题作类比迁移,就能找准解题思路。另外,考场上能写出佳作的考生,大多首先得益于考前素材的积累与储备,而素材的积累与储备当然离不开记忆。总之,考生在最后阶段对考点内容要勤于查漏补缺,尽量达到记忆不留空白点,那么,高考时必能增分。

  增分点之二:文言文复习应回归课本。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试规定用课外的选文。但是,无论选用什么样的课外文献,文言文的命题规律不外乎两点:其一是遵循考纲;其二是注重课本知识的迁移。课本知识的迁移又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选文方面有不少关键字、词、句与课文有相似之处;第二是具体拟题时采用课本的原句用做选项肢。如2005年文言文阅读考试的第二个选择题(全卷第12题),四个选项肢共8个句子就选用了4个课文原句。最后阶段回归课本,复习整理课本上的文言文现象,为文言文阅读考试的知识迁移做好更扎实的准备,是考场增分的必然手段。

  增分点之三: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良好的答题习惯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限于篇幅,不能完全展开。笔者在这里只强调两点。其一是读题的习惯。平时模拟考的统计分析表明,考生因没有读清考题的要求而答非所问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考题,读清要求,明确答题范围,把握答题要点,是正确答题的前提,考生一定要养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其二是草拟答案的习惯。今年阅读表述题和作文采用网上阅卷的评改形式,能否保持卷面的清晰将对得分有一定影响。作文一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打草稿,但一些答题语言需要推敲组织的表述题,比如文言文翻译题、诗歌鉴赏题和一些语言表述题,应草拟答案,然后再誊写到答题纸上,力争卷面清晰、整洁。考生在平时练习与模拟考中就应养成草拟答案的好习惯。温十四中语文高级教师余鲁平

  写作应有“野马”式的激情

  高考作文有一些较为普遍的写作疲态现象:许多考生作文没有力度,没有热情,没有个性,没有文采,甚至也有为完成卷面字数要求而硬拼乱凑的作文。面对这种写作的困境,出路究竟应该在哪里呢?

  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说:“凡作诗文者,宁可作野马,不可如疲驴。”情感的激越和奔放,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对问题(或话题)能够有一番头头是道的论说和条理清楚的辩驳,就是一种“野马”的奔腾状态。“野马”式的文章应该有这样的特点:奔放,富有热情;有力度,有思想;原创,绿色。一种信马由缰的写作态度,一种东冲西撞的写作激情,这些和写作者的胆识、才力有极大的关系。

  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文章的要点就在于“识”与“才”。“识”表现在“认题”之真,“才”表现在“肖题”之尽。用现在的话说,“认题”就是要透彻地理解题目,把题目真正的内涵要求,充分发挥圆满。“肖题”就是文章符合题目要求,不要说到体外的话。一篇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的作文用了这样一段结束语:“‘一枝一叶一世界’,需要多一些欣赏者,赏枝的遒劲,叶的丰腴,赏枝繁叶茂的美妙和富足,少一些毁灭者,为一点蝇头小利,蜗角虚名,断枝毁叶,进而毁灭世界。提升人类之精神品位,守护人类之精神家园,造一完美世界,舍‘一枝一叶’者奈何?”这种整句和散句灵活配合的文字表达方式,比起抄抄材料、唱唱高调的庸俗文章来说,显然要高明许多。无“识”难免会胡言乱语,胡编乱造,不得要领;无“才”难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备尝“离题”之痛。

  有人把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概括为“后话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不同的是,“后话题作文”往往以某种现象或者某个问题为中心,由这个现象或者问题为思维的诱发点,可作发散性思考(如感悟、反思、批判、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等),也可作聚合性思考(围绕某一个中心作深度和广度的思考)。不管是发散性思考还是聚合性思考,都要求学生会思考,敢思考,需要纵横驰骋的“野马”式的思考状态。曾让学生写作如下一道作文:当生活以一种快节奏、快餐式的方式浸透到我们身心中时,当我们在尽享这种方便与快捷,不断追赶时尚潮流时,似乎很少想到我们所缺失的东西。我们到底缺失了什么呢?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或批评某种丑陋行为,或叙说某种让人无奈的状况,或解剖自我,或展示灵魂,主题不一而足,表达丰富多彩。

  当然,话题作文或者“后话题作文”都需要一个明确的中心和一个好的文体表达。高考作文中那些“非马非驴”的“四不像”文体,注定会遭遇挫败。“宁可作野马,不可如疲驴”的另外一层意义就在于,我们应该有一种明晰的文体意识,或议论,或记叙,或抒情,但前提应该是会作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的“野马”。

  温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罗进近

  化学要强化四方面训练

  笔者经历了十几届学生的高考复习,感觉到,高考主要测试的是考生已有的和潜在的学习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是在高中各年级段逐步形成的,而不是在高三年级段突击形成的。所以,应从高一起加强四个方面的训练,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一、答好选择题,重在掌握基本知识。选择题的功能主要是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思维的敏捷性。选择题的广度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实验和计算。遇到计算型选择题,主要是靠平时积累的速解方法,加上灵活运用来迅速解题,常用的速解方法有差量法、守恒法、交叉法、平均值法、估算法、极值法等。

  二、答好化学简答填空题,重在培养语言规范。解答化学简答题,一般是根据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去解释一些化学现象,此类题目类型,一是根据题目中给出的结果,分析找出理论根据;二是结合反应原理、物质的性质等知识阐明原理,并能推测得出结论。针对上述题型,认真研究各年级段学习的硫酸工业的生产、合成氨工业、氯碱工业等,从平衡时条件出发,从电解角度,分层次深入了解工业生产的具体步骤,分析生产中应掌握的问题,从提高生产效率去深化了解。有些题目是有关纯化学平衡问题,它的解题思路是,找平衡——看移动——得结论,尤其要注重等效平衡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述方法。

  三、答好化学框图题,重在深化知识网络。物质框图推断题,集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于一体,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题型多变、思维容量大等特点,既考查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知识量及熟练程度,又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化学框图型推断题是检验学生对知识间相互联系的掌握情况。针对框图题,学生在高一学习时,应以周期律为主线,弄清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变化规律,狠抓原子结构、周期表的位置和元素性质的三者关系。以元素及化合物特性为突破口,推断元素及化合物。在高二学习烃及烃衍生物时,掌握推断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方法,依据题目中现象及反应的条件,从最明显的题眼突破口入手,逐步深入,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四、答好实验设计及评价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化学是实验的学科,在元素及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及基本理论的验证中贯穿着实验,实验是检验物质性质和理论的标准。其题型中一类是识别与分析实验方案,另一类是根据所学基本内容和基本操作,设计一个实验来制取某物质或验证物质的性质等。在历年高考化学试题,有时是直接考查某一“学生实验”,也有时是按照某些“学生实验”的基本要求或由其发展,派生出来的内容来命题,借以考查本项实验能力。在高中低年级段的学习中,要注意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深入思考,以提高灵活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化学试题中的实验试题,力求对真正做过实验的考生有利,而有意使在平时学习中只看不做,只动口不动手不易得分,这是高考化学试题值得重视的发展动向。温州中学高级教师吴方胜

  地理应考需要哪些能力

  文综高考在即,面对以能力立意的试卷,考生应具备哪些地理临场应试能力?

  一、准确审题,形成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熟悉教材、熟悉地图,建立准确的空间概念。无论地理试题及政、史、地综合试题,都有事件、事物发生在哪里的问题。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要把有关的区域图、景观图仔细查看。可从政区图开始,然后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矿产图、城市图、景观图、交通图等逐一叠加。并熟悉大洲、重要国家、热点地区、重要地理事物的轮廓、走向、经纬网位置等细微处。2、仔细审题,穷尽一切条件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试题会创设情景提供信息,题中的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都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误答或答不全。现在要有意在这方面进行训练,才能准确回答问题。3、运用原理规律,甄别隐含信息,有些题干的条件是地理原理中必须看准的,而试题往往并不明确,而有意识间接地表示或在细微处表示,这其实是检查考生观察及正确掌握地理原理的能力。4、明确概念,辨析理解题义。有些考生往往答非所问,表面看像是粗心,其实是概念不清,张冠李戴。如:城市分布形态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之间的联系及区别,文化、文化景观、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区、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等。最后阶段的复习有必要把近似、相关、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对照比较,把握好其内涵及外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及差异。

  二、确定解题思路,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要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解题时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并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2、理清头绪,进行逻辑推理。近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其目的是考核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等推理能力。

  3、多角度训练,灵活进行知识迁移。地理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都可以不断变化,这就使地理试题灵活多样。归纳总结其解题规律是最好的办法。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运用原理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考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此,在最后冲刺阶段应适当关注热点问题、特别是热点区域的有关地理知识。

  三、科学、逻辑、全面地表述答案的能力。有的考生已经理解了题义,也懂得正确回答,但在表述时,词不达意,没有头绪,丢三落四,以至丢分。因此,要针对问题,科学表述,全面到位,有因果、上下联系,表述清晰,逻辑严谨。今年浙江省第一年网上阅卷,书写最好工整清晰,言简意赅。温州市教研院黄辉

来源: 温州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