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农妇捡破烂培养出两个女大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10:00 中国宁波网

  

农妇捡破烂培养出两个女大学生

  艳梅和她的两个考上大学的女儿。

  陈艳梅是宁陵县赵村乡邢庄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生育了5个子女,丈夫又于几年前莫名亡故,生活的全部重担压在了她柔弱的肩头上。然而,目不识丁的她不向命运低头

,致力于培养孩子,靠捡破烂供养孩子读书。目前,她的两个女儿在好心人的资助下相继跨入了大学之门。可是,她艰难的道路依然很漫长……

  再难也要供孩子上学

  现年46岁的陈艳梅出生在宁陵县赵村乡邢庄村,由于自小家贫,她无缘上学,一直随父母在家务农。1982年,陈艳梅经人介绍和本乡孟黄楼行政村王楼村民组的王继力结为夫妻。王继力是赵村乡供销社棉厂的一名职工,平时少言寡语,老实本分。

  婚后两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女儿王月霞。女儿的降生给他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然而,封建思想极强的王继力认为没有儿子在村里就抬不起头来。于是,他们开始为生儿子而努力,但天不遂人愿,他们一连生了4个女儿,直到1994年,才生下一个儿子。

  由于孩子太多,陈艳梅家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王继力虽在棉厂上班,但月工资也就几百元钱。由于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孩子们都没有地,家中仅有1.8亩薄田,连吃的粮食都还不够。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穿漂亮衣服、吃零食,再看看自己那些穿着破烂、连一顿像样的饭菜也吃不上的孩子,陈艳梅心中很不是滋味,非常后悔没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生了这么多孩子。但几个孩子都是她的心头肉,再苦再难当娘的也要养大他们。

  转眼间,大女儿王月霞和二女儿王娟子都到了入学的年龄,然而陈艳梅实在拿不出那上百元的书钱和学费。每次看到女儿望着别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学校时那羡慕的眼神,陈艳梅心里就像针扎般难受。夜里躺在床上,她一遍遍地自问:自己不识字,难道还让孩子也没文化吗?经过多天的考虑,陈艳梅下定决心,就是讨饭也要供孩子上学。

  屋漏偏逢连阴雨。1995年,王继力所在的供销社棉厂由于效益不好裁员,他下岗了。回到家里,王继力什么也不会做,连农活也干不好。陈艳梅发愁了:丈夫没了工作,家里断了收入,恐怕连饭也吃不上了,孩子们上学怎么办?她和丈夫商量,可王继力一点主意也没有,只会唉声叹气。有人劝陈艳梅,家里那么困难就别让孩子上学了,糊口当紧。陈艳梅为难得直掉眼泪,但深知知识重要的她实在下不了让孩子辍学的决心。

  陈艳梅思来想去,决定干点生意养家,供孩子上学。经人介绍,她到宁陵县冷冻厂批发冷冻油,然后赶全乡的物交会去卖。为了省钱,陈艳梅不舍得坐车,借亲戚家一辆破脚踏三轮车去县城进货,饿了就吃随身携带的馒头。尽管陈艳梅如此辛苦,但挣的钱还不够一家买粮吃,更不用说给孩子交学费了。可是两个女儿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很优秀,陈艳梅怎么忍心不供她们上学呢?为了给孩子凑学费,陈艳梅让丈夫在家养猪、喂羊,连鸡下的蛋也攒起来卖了。这样,孩子们才得以继续上学。

  厄运没有压垮她

  贩卖冷冻油的生意不仅辛苦而且利薄,陈艳梅一边干着,一边寻找其他的生意门路。然而,做大点的生意她没有本钱,小本的买卖又挣不了几个钱。后来,陈艳梅听在长春市落户的一个远房侄子说,在长春那里捡破烂挺挣钱的。陈艳梅一听就来了劲,感觉这活行,不用本钱,而且在长春还有熟人。

  2005年农历正月初六,陈艳梅买了去长春的火车票。丈夫和孩子们把她送到火车站,大儿女和二女儿抱着她不肯松手,哭着说:“妈妈,俺不上学了!你别去了,别离开家好吗?”

  看着几个孩子和一脸愁容的丈夫,陈艳梅心如刀割,她也不愿意离开虽然破旧、贫穷,但充满温暖的家,她更不放心几个孩子。可是不出去捡破烂又有什么办法呢?一家人要吃饭,孩子们要上学啊!陈艳梅搂着懂事的孩子泪流满面,安慰他们说:“妈妈在长春那边有熟人,没事的。你们在家要好好学习,听爸爸的话!”

  陈艳梅来到长春市,找到了在市郊区居住的远房侄子,借住在了他家。当时长春的气温平均在零下20℃左右,异常寒冷。陈艳梅一时很难适应这么大的温差,但她不敢闲着,第二天就开始“工作”了。捡破烂要到居民家属院的垃圾箱里扒,为了便于“工作”,陈艳梅花几元钱买了一个小铁耙子,每天起早贪黑地在肮脏的垃圾箱里扒扒捡捡。冬天的风像刀子似的,衣着单薄的陈艳梅往往被冻得浑身发抖,时间一长,她的双手都裂开了口子,一不小心,鲜血便流了出来,钻心地疼。但陈艳梅管不了那么多了,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多干多挣,供孩子们上学。由于她能吃苦、肯出力,每天都有20多元的收入,即使哪一天运气不好,也能挣下10多元。陈艳梅除了吃饭,一分钱也不舍得花,她把每天的收入都小心翼翼地存起来,留着给孩子们交学费。陈艳梅在长春一呆就是两年。2001年的春节她回了趟家,到家时已是大年三十。几个孩子看到妈妈过早苍老的脸庞和粗糙干裂得像树皮一样的手,忍不住放声大哭。大女儿王月霞说:“我每次看到街上捡破烂的,就会想起你。妈妈你别干了,我不上学了,出去打工挣钱供妹妹和弟弟上学!”陈艳梅说:“妈再苦也要供你们,谁也不能耽误上学!”2002年7月,王继力搭火车去长春找陈艳梅,给孩子拿学费,从没出过远门的他不知怎么回事,坐上火车后就没了踪影。一周后,火车站的人给他家发去一份通知,说王继力出事了,他的尸体停放在河北霸州一家医院的太平间里。女儿把电话打到长春,陈艳梅听后如雷轰顶,马上借钱去了霸州,花了8天时间,她才见到了丈夫的骨灰,而谁也不愿意告诉她王继力是怎么死的。无奈之下,人生地不熟的陈艳梅支付给医院几千元费用后,把丈夫的骨灰带回了家。回家安葬了丈夫,陈艳梅虚脱了一般,1年都没出家门。但家里的情况不允许她消沉下去,1年后,她重新振作了起来,到商丘市捡破烂。

  爱心潮让她充满信心

  2004年,陈艳梅的大女儿王月霞参加了高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高兴之余,陈艳梅又发了愁:上大学的钱去哪儿筹呢?犹豫再三,走投无路的陈艳梅找到宁陵县民政局、妇联、团委等单位寻求帮助,但他们都表示很同情也很无奈。

  求助无门的陈艳梅一边捡破烂,一边想借钱的门路。有一天,有个热心人告诉她,宁陵县政协有个叫屈效东的人文章写得好,让他把她家的情况写写登报,或许会有帮助。陈艳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屈效东,这个写了多年稿子的农民通讯员被陈艳梅的精神打动了,当即写了一篇报道,刊发在了《商丘日报》上。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2004年5月24日,睢阳区特种养殖厂厂长苗胜利找到屈效东,表示愿意资助王月霞。当天下午,他和屈效东一块来到陈艳梅家中,送去3000元钱。不久,王月霞接到焦作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苗胜利闻讯又送来5000元,使王月霞得以顺利入学。

  2004年麦收季节,本报记者李亚丽到陈艳梅家采访,发现她家缺少劳动力无法收麦,李亚丽便找到赵村乡乡长曹光明,曹乡长当即就给她家找了一台收割机。

  2005年,陈艳梅的二女儿王娟子参加了高考。考前,苗胜利送过来2000元让她安心考试。高考过后,王娟子收到了河南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苗胜利又送来1000元。王月霞入学后,屈效东每次到焦作办事总会拐到学校看看她,给她送些生活费,并把自己卖书所得的2000元钱全给了她。陈艳梅一家人同样也牵动着当地政府领导的心,赵村乡政府为王娟子入学拿了2000元学费,宁陵县总工会给了她1000元的助学金。

  陈艳梅一家人始终被爱心包围着。王月霞在宁陵县一中上学时,资料费、作业本等学习用品,全被学校教师魏长春开小卖部的爱人翟艳玲包了下来,几年来一分钱也没要过。陈艳梅的三女儿王利萍在宁陵县职业中专初中部就读时,学校里一个姓薛的个体炊事员每天都给她留下可口的饭菜,3年来没收过一分钱。赵村乡张曹村的繁荣小学是一所私立学校,陈艳梅的小儿子王亚伟在此读书,该校校长知道她家里没钱交学费,便把王亚伟上学的一切费用全免了。如今,王亚伟已上小学五年级了,而且成绩非常优秀。

  8月30日,记者到陈艳梅家采访。记者看到,陈艳梅家住的是非常破旧的4间砖瓦房,房内除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然而在陈艳梅家堂屋的东墙上,却贴满了几个孩子的奖状。站在奖状前,陈艳梅激动地说:“这就是俺最大的财富!看到这些,再苦再累俺也不觉得了!”

  陈艳梅告诉记者,为了孩子上学的事她有时候也非常绝望,有时甚至想过放弃,不再供他们继续读书了。但那么多的好心人对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又使她坚定了信心,看到了希望。陈艳梅说,她就是捡一辈子破烂,也要把几个孩子送入大学校门。

来源:李双军 李亚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