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毕业生现场招聘会变成“鸡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15:07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本报记者马汉青

  实习生唐志光通讯员张宇

  学生求职者感叹:明知没有多少效果又不敢不去碰运气

  从今年2月底开始,广州地区各种明言“服务应届毕业生”的现场招聘会超过30场,其实际成效如何?如今,这些招聘会高潮已过,回首求职经历,不少大学求职者得出的结论竟然是———明知没有多少效果又不敢不去碰运气,很多现场招聘会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A 现场招聘会味同鸡肋

  一提起招聘会,广州某高校的吴同学无奈地拿出厚厚一沓招聘会门票。他说,参加了12场招聘会,竟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招聘会每场门票10元钱,加上搭车、吃饭和打印简历,他总共花了250元钱还不止。并且人多进场不容易,最长的时候他曾经在雨中排了1个多小时的队,结果才投了1份简历。

  “招聘会如同鸡肋,去了没有什么希望,不去又想着失去了一次机会。”暨南大学金融学毕业生小雷有感而发。虽然学的是金融大热门,可她对找工作却丝毫不敢轻心。从去年10月开始,小雷就穿梭于广州、深圳等地形形色色的招聘会之间,可投的简历除了偶尔有面试外很多是石沉大海。后来她干脆直接同单位联系,谁想还真找到了广州一家商业银行的工作。

  外地来广东毕业生招聘会“赶场”的更辛苦。浙江某校历史系的梁同学在家乡和广东同时找工作,往返两地的路费都不下4000元,幸好可以吃住在亲戚家,省去了一笔不小的支出。现在她终于在浙江找了一份工,但也不是通过招聘会投简历找到的。

  不过,也确有部分毕业生是通过招聘会成功求职的。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年级的小李参加了今年四月份在广州的一场综合招聘会,总共投了4份简历,结果收到两个面试通知,最后与一家家电企业成功签约。

  B 有单位借招聘会“做秀”

  对现场招聘会,最让大学生求职者气愤的是,有些单位根本都不像是真的来招聘,而更像是一场商业秀。

  某知名公司据说只招不超过10个人,却跑到全国各大高校去巡回招聘,仅在广州就先后出现在各种招聘会上不下3次。对此,很多毕业生在高校的BBS上发帖对此嗤之以鼻,“我们后来都学聪明了,根本都不去理这些单位!”

  广州某广告公司的江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更倾向于直接到相关高校或通过网络招聘新人。江总开了3家广告公司,运作规模都比较小,他说,去招聘会不仅要布置展位还要花钱派出专人去摆摊招聘,不仅成本高而且还不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人才,倒不如诚心诚意根据自己企业的薪酬、发展空间等条件,到相应的高校去直接要人。现在各高校都很欢迎企业上门,并有一系列的“度身订造”服务,企业可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再加上网络招聘也很发达,完全不必将招聘成本浪费在低效率的见面会上。

  C 专家建议期望不宜过高

  不少大学生认为招聘会是“鸡肋”,专家看法如何?

  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李国章表示,现在的招聘会太多了,招聘市场管理太混乱,甚至很多部门都可以举办,以至毕业生自己都不知道哪个招聘会信得过。应该说,现在应届毕业生通过现场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不大,在现有的双向选择机制下,招聘会只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交流沟通平台,要成功求职和招聘,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因此,双方都不宜期望过高,同时,毕业生也应注意利用多种途径求职。

  为了防止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受骗上当,李国章还提醒,招聘会上个人简历等个人资料不能随意投放,在往年应届毕业生应聘过程中,就有毕业生因随意投放个人简历,被不法人士利用其进行行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有意向的用人单位,毕业生也要多个心眼,要想办法了解其基本情况。

  

毕业生现场招聘会变成“鸡肋”?

  

毕业生现场招聘会变成“鸡肋”?

  投简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很有耐心地等宋导摄

  (卓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