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中新综述:农村题材将成热点 评论家吁保持清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16:1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江阴五月二十五日电题:农村题材将成热点 评论家吁保持清醒

  中新社记者应妮

  “文学家不是政治家,不能拘泥于政治目标而做无谓跟风,更应表达出文学的价值。”刚刚在此间华西村落幕的全国农村题材创作研讨会上,有专家指会后或将掀起新一轮农

村题材创作的热潮,因之有评论家指作家在此热点前要保持清醒,更加注重精神内涵的开掘及作品之价值。

  作为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三次全国性的关于农村题材创作的研讨会,则是在中国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意在引导作家关注“三农”题材,创作出一批深刻反映当下农村、农民、农业现状的作品来。

  回顾前两次会议,第一次是一九六二在大连举行的“全国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当时的文艺政策出现了极左倾向,认为作家一定要写革命的先进的农民,而不是普通农民,因而极大压抑了作家的创作积极性。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十分重要的“中间人物论”和“现实主义深化论”,意即那些不上不下不好不坏、虽不很先进但也不是阶级敌人的农民也应成为创作对象;同时强调农村题材不是简单反映现实,也不能落入政策的巢臼,必须深化下去面对更复杂的社会现实。

  第二次则是一九九五年在长春召开的“全国农村题材创作研讨会”,当时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市场化社会形势对农村的冲击非常大,文学的沉寂,作家关注城市而忽视农村的现象成为会议召开的重要议题。

  从三次会议均可看出文学和政治的密切联系。评论家贺绍俊因之表达了他的担忧,希望作家处理好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在热点中保持清醒尤为重要。“诚然文学和政治是密不可分,但文学家不是政治家,不能拘泥于政治目标而做无谓跟风,更要表达出文学的价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内涵上做文章,才能写出有深度能够真正流传的作品。”

  事实上在几天来的讨论中,众多作家和评论家们都谈到,现在面对的农村已不再是过去的农村,农民也不再是过去的农民,中国现代化正使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封闭的农村结构打破了,单一的农民身份打破了,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原来的认识和想象所无法把握的。

  评论家李星认为,当下作家与农村的隔膜是一直以来都在评说的话题。“一部分在农村长大、现在城市生活的‘农裔城籍’作家实际上对农村已经不再熟悉。单凭记忆的写作,使其作品缺少了当前农村火热的现场感和现实感。同时还有一部分作家思想资源匮乏,读解不了当前复杂的农村变化,大多停留在同情或揭露的表层,能像《秦腔》那样用多元化视角透视农村的佳作太少。”

  评论家孟繁华甚至指出,即使诸如《白鹿原》这样成功的作品,也只是对乡村历史的一种书写,是对中国乡村文化里“超稳定”的那部分文化的书写。“农村题材应该主要对中国当下现实农村的巨大复杂变化,农民从精神、思想、价值观的一步步转变和农民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精神困惑和思想矛盾作出深刻揭示。”

  新一轮农村题材热潮会否成为公式化和概念化的创作?在解释这一疑问时,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指,希望作家能写出真性情,在各种诱惑面前不浮躁,能真正潜入生活与农民血脉相连。“公式化和概念化并不等同于主旋律”,他希望众人能给作家以时间,并期待农村作品和作家的早日成熟。(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