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从“情商”说开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08:29 南京报业网

  □戚若予

  《教育周刊》上期封面报道采写了有关南京孩子情商的话题,显示南京孩子的情商不高。联想到“情商决定人生成败”的社会共识,很是让人忧虑。

  如今,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在单位还是社会,情商都是一个被经常提起的话题。

  从心理学家的专业视角看,“情商”是指人认知和调控自我及他人的情感,把握自身心理平衡;形成自我激励的、动机与兴趣相结合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坚强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而普通人对情商的理解往往是“处理感情(人际)关系,解决感情(人际关系)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方式”。

  撇开学科定义的拗口和一般认识的偏狭,可以看到“情商”有几个关键词:情感控制、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平衡能力。它们构成了情商的基本要素。

  换言之,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理性与成熟程度、以及这几个方面是否和谐、平衡、适度,就决定了这个人情商的高低,甚至决定了他(她)人生的成功或者失败。

  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再来细辨孩子们(何止是南京孩子)的情商问题。无论是快乐度低、人际关系紧张、心理脆弱和自控力差、不少人有轻生念头甚至有人有自杀行为等等,这些都是表象。

  重要的是必须找到影响孩子们情商的根源在哪里,导致孩子们情商不高的原因是什么:是教育观念还是教育制度?在帮助、教化孩子们的情商养成上,是家庭缺位还是学校或社会缺位?

  我不得不再次将批判的目光凝聚在现今带有共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上。

  望子成龙的家长或加压或溺爱或严管,缺失对孩子深层心理的了解,没有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以考试论成败、以分数论优劣,用“早7晚10”的“准军事化”藩篱把孩子们锁在应试的圈子里,其情感、认知、意志、动力等应该是多元的素质均被单一的应试目标锁定或锁死,实际上也就禁闭了良好情商养成的客观环境。

  从情商说开去,我想起曾经在一档卫星电视节目里看到国外的一个实例。

  一位母亲在开着煤气灶做饭时突然犯病晕倒,这时家里仅有的一个人是她儿子。看到妈妈倒地失去了知觉,这个年仅6岁的孩子立即做了几件事情:关闭煤气灶;打开窗户和房门;分别给警察局和救护中心打电话。

  在我看来,这小家伙情商高得惊人:因为他在突发事件面前,认识到危险并且控制住了自己的情感(不恐惧慌乱),行为动机明确(自救、救人),意志受理性调节(做事件件得当样样重要),处理人际关系(与母亲、与警察、与医生)非常妥当。

  我丝毫不怀疑这个小家伙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甚至主观地预料他将来的人生将不乏精彩。

  当然,电视节目并没有告诉我:这个孩子他会不会弹钢琴、会不会说外语、会不会解奥数题,没有告诉我他请不请家教、考试成绩如何、在幼儿园或班级排名第几,我也不知道他母亲被救醒后会不会决定为他选最好的学校、将来读最好的大学、让他出人头地,我同样不知道会不会有名牌学校对他破格录取、评他做优秀生、让他到社会上去做少儿英雄事迹报告。

  其实,不知道这些没关系。因为与他当时做的那几件事情相比,这些都微不足道。

  【原载金陵晚报】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