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南京大学七旬科学家五次“闯荡”罗布泊无人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11:36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提起罗布泊,除了神秘就是危险。在罗布泊,9.7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同时也是“死亡之区”:彭加木失踪于该地区的东南部,而冒险专家余纯顺也在罗布泊湖盆中部遇难。但在南京,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科学家,却有过5次“闯荡”罗布泊的经验,他不是为了冒险,而是为了探究近万年罗布泊的历史环境的变迁过程,他就是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的王富葆教授。

  七旬老人五闯罗布泊

  如今一片荒芜的罗布泊,曾经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之一,它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距今已有百万年。为揭开罗布泊的真面目,多少探险者在其中身陷死境,更为这个幽灵似的土地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今年74岁的王富葆教授已从南京大学退休,但是他的研究工作却一直没有停止,这位七旬老人,头发早已全白,但是精力却相当充沛,记者去采访时,王富葆教授早早地站在了门口,将记者迎进门。

  作为一个从事地质工作的专家,王富葆教授在野外呆的时间远比在家里多,谈起罗布泊的危险,他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他还登上过珠峰海拔7000多米处,因此闯荡罗布泊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心理压力。而科学界的一个说法“罗布泊在中国,研究在国外”,更是坚定了王富葆亲赴罗布泊科考的决心。

  2002年9月,中国科学院由刘东生院士领衔院士咨询团开始了大规模的罗布泊科考行动,王富葆教授作为主要科研人员参与了科考,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王富葆教授多次进入罗布泊,采集标本,进行科学研究。

  罗布泊钾盐矿丰富

  其实罗布泊的矿产资源并不缺乏,王富葆说,在罗布泊最多的就是盐,在罗布泊,打个洞就能见到卤水,而阳光蒸发厉害,卤水就直接析出盐碱,白花花一片,毫不夸张地说,罗布泊地区的每一片土地都是咸的。

  由于运输不便,再加上价格便宜,目前罗布泊的氯化钠并没有办法利用,但是罗布泊里还有大量的钾盐,这是我国的一项稀缺资源,据了解,目前我国的钾盐的年生产量在60万吨左右,而消费量却是500万吨,大量依靠进口,而罗布泊东部的钾盐矿却非常丰富,据了解,仅罗北凹的第一卤水层,氯化钾的含量就有4350万吨,而整个罗布泊地区估计氯化钾的含量要超过5亿吨,比原先预计的2.5亿吨还要多。据了解,罗布泊地区的钾盐矿将会大规模的开采,以缓解目前的资源紧缺。

  罗布泊也曾完全干涸

  王富葆教授说,这里古文明相当发达,在距今4000年前后,罗布泊居住的是欧罗巴人,而后全部迁移,到距今2000年前后,这里的主人换成了楼兰人,直到1921年前后,罗布泊才没有人居住,成了一个无人区。科研专家在罗布泊科考的同时,也希望罗布泊环境能有一个改善,而这个环境改善成功的最为关键之处,是在这片干旱之地再次重现活水。王富葆教授解释,在过去,罗布泊地区在距今3000年前后也曾经全部士涸,因为在这个年代的地层里发现了与现在相同的盐层,但是到距今2000年前后,这里却活跃起了楼兰人,因此罗布泊的湖区变化自古以来就已存在。

  对此,刘东生院士曾说过,世界古代文明大都分布在干旱地区。“如果不是干旱环境孕育了古代文明,那么一定是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选择了干旱区。”华夏文明在西部地区也打下了很深的印记。

  罗布泊是地质实验室

  作为中国的一个“旱极”,罗布泊科考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王富葆教授说,深入讨论罗布泊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折射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促进干旱区未来发展具有示范作用,罗布泊的变迁乃至干涸不仅反映干旱区湖泊变化的一般规律,也记录了干旱区环境变化历程。

  王富葆说,通过他对地层的采样研究,发现罗布泊近万年来的环境变迁可划分为7个时段,而罗布泊地区神奇的“红柳沙包”层就是一种有效的新测年方法,它的每一个年层的厚度主要取决于当年的风强、沙尘暴次数及红柳的生长量。

  因此,红柳沙包就像树木年轮一样,传递近千年的环境变化信息。

  感受:42℃不流汗

  罗布泊人烟荒芜,环境特殊,在罗布泊生活,到底需要注意些什么?作为五次进入罗布泊的专家,王富葆教授很有些经验。

  他告诉记者,进入罗布泊的最佳时机其实在秋冬季节,罗布泊的冬季没有大风沙,而且温度低,带个大冰块就可以解决吃水问题。王富葆教授告诉记者,在罗布泊寂寞最难忍受,因为这里基本没有通讯,好在一次罗布泊科考的时间并不会太长,通常也只有十天左右。

  王富葆说,夏季进入罗布泊是比较危险的,因为温度很高,炙热难耐,因此必须避开中午时分阳光最为毒辣的时候,最好的遮阳处就是汽车的车肚子底下。另外,王富葆还发现,在罗布泊42℃的高温里不会流汗,原因是这里空气的湿度是0%至20%,被高温烘出来的汗液还没待流出来就早已被蒸发光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