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赋予高考更人性化内涵 各界人士看高校招生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10:15 西安新闻网
来源: 西安日报

  ■记者张平阳

  按照国家统计局和省调查总队的安排,市统计局城调队利用两天时间,采取座谈与走访的调查方式,对我市30位高三学生家长、100名学生、25位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官员进行了调查,内容涵盖高考招生人数、考试内容、志愿填报、教师素质、收费政策及就业渠道等方面,充分了解了目前我市社会各界、不同层面对高校招生政策、招生制度的看法;受访者
及有关专家对高校招生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门槛低了竞争依旧激烈

  从调查结果看,近几年我省

高考招生政策不断完善,运作更加规范。扩大招生、网上录取、自主招生、自主命题等高考新政不断出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文化心理、希望通过高考改变个人或家庭命运,使人们对高考依然存有强烈的期待。虽然高校招生按成绩分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职录取,入学门槛看似降低了,能不能上大学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但冲刺重点大学、上名牌大学、读热门专业已成为家长和学生的热望。目前的高考,已从单纯升学率的竞争转变为进入重点大学或本科大学的结构性竞争。在调查中,许多家长反映招生人数是增加了,但一本、二本人数几乎没有突破,大量增加的是三本或民办院校,专科学生;而三本和民办院校的教学质量不高,收费却不菲,给人造成一种虚假繁荣的景象。

  教育公平从录取开始

  家长普遍认为,在应试教育为主的今天,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的主要标准,是开启高等学府大门的钥匙,用分数从高到低录取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公平,但国家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确定合理

分数线。虽然参加的是全国统招考考试,同张卷子、分数不同,但不同地区录取标准不同,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公平现象。许多家长认为,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为一个孩子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往往会改变他的一切。不少家长指出,
高考录取
不公平也是造成高考移民现象的主要因素,对人才选拔不利。

  填报志愿成绩出来最好

  在问及考生志愿填报时,大多数家长认为应参照有些城市的做法,待高考成绩出来后填报志愿比较合理,尤其是文科考生,分数不易把握,成绩出来后填报志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目前,陕西省填报志愿是在成绩出来之前。由于各高校招生录取基本按考生填报第一志愿录取,对第二志愿的考生基本不予考虑,虽然其中不乏优秀考生,所以这无疑给对院校情况不太了解的考生和家长带来担忧。有个别家长甚至认为,给孩子选择志愿简直是在赌博。

  师生压力依然很大

  参加高考是对自己多年学习做一个验证,渴望将来有一个美好前程,是高三学生的普遍心态。由于来自家长、就业和社会的压力依然很大,焦虑、烦躁、失眠现象在高三学生中时有发生。在学生感到高考压力增大的同时,学校教师也面临着竞争压力。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尽职尽责,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综合水平;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对各中学进行的重点、普通学校档次的划分,无疑影响到学生生源质量和老师水平的发挥。重点中学尖子生扎堆,普通中学相对显得冷落,造成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能有效互动,无法形成良性循环。不少老师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应在不同层次中学之间创造教师合理交流的机会,以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

  赋予高考更多人性化内涵

  今后几年,我省高考报名人数将进入持续高峰期。接受调查的家长、师生和城调队专家热切希望高考在评价选拔理念,内容、方法、手段、模式等方面改革进一步深化,确保高校招生考试这块“绿洲”常绿。

  首先要坚决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使招生工作真正作到公正、公平、透明。

  其次,各高校正确及时公布招生资讯,让家长、考生充分了解各类信息,减少盲目性,提高录取率。

  第三,加强自主招生学校的审查力度,控制自主招生范围。

  第四,规范高校教育收费制度。国家应加大教育投入,减轻家庭负担,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国家应采取多种方式给予资助,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高等教育。

  第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建立起科学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以分数定学生的标准。

  第六,适当控制扩招规模,扩招的专业设置要与市场接轨,以提高学生就业率。

  最后,增加招考次数,实施多种不同层次的高考,如考生可参加全国统考、重点大学联考、地区高考等,为考生提供各种机会,避免“一锤定终生”的压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