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最后几天学生基本“窝”在家里,心理专家建议家长——别把自己的紧张传递给孩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08:10 东方网-文汇报 | |
“医生,帮我妈妈看看心理吧,她才是最紧张的人。”瑞金医院心理科史以珏日前在专家门诊遇到了这样一个应届高三生。他的紧张心理几乎都来自母亲:电视不许看,电脑不许上网,不许运动,不许疏忽任何一点时间。史以珏认为“孩子说得很对”。 无独有偶,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教授近来也多次遇到类似情况。高考最后的复习阶段,考生紧张情绪不仅来自自身,更多地还源于家庭里“凝固”的空 一位考生妈妈这几天吃不好,睡不着,过去的唠叨突然消失了。她开始不说话,不看电视,拔了电话线,光着脚丫在房里蹑手蹑脚地走。妈妈的变化,让本来就有些心里没底的孩子更紧张。杜亚松说:“虽然嘴上不说,但家长的肢体语言却将紧张的信息传递给了考生。敏感的考生能从家长举手投足中感受到所有的压力。” “家长可以关心,但不要过度关心。”史以珏强调,他认为高考前最后几天,家长应该首先放轻松,尽力保持家庭原有的习惯和氛围。 过于紧张的家长不仅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甚至会危害自己的身心。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曾来过这样的家长,孩子考分不理想,自己先哇哇大哭。有的还会长时间趴在考场门口,2个小时一动不动。 家有考生,是家庭的一件大事,但却不是唯一的重心。家长们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仍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请假陪考是可以理解的,但请上一个月的假,就毫无必要了。” 临考之前,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面对最后的冲刺,孩子已经不需要再补充养分,而更需要家人的鼓励和信任。专家建议,家长应该允许在家复习的孩子保持与同学的交流,鼓励他们适量进行运动,看看新闻、纪实频道,丰富视野。 从今年春节以来,上海各医院心理门诊内的考生及其家长比例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专家们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适度紧张能刺激肾上腺素分泌,提升考生的应激能力。关键是不能持续紧张,尤其是考前最后几天需要调整一下。”史以珏建议考生们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每天早上告诫自己“这没什么了不起”,“说多了能够起到放松的效果。如果家长们也很紧张,不妨也试着这么做。” 本报记者施嘉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