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把快乐还给孩子 都市少儿“高楼孤独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11:04 中国青年报

  赖少芬

  六一儿童节,当很多孩子面对各种礼物喜笑颜开的时候,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躲在城市的高楼中,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即使在自己的节日里也无法找到快乐。

  目前,一种名叫“高楼孤独症”的心理疾病正逼近都市少年儿童。家庭结构越来越

小,房子越建越高,住进高楼的孩子活动空间不断缩小,没有玩伴,没有欢笑,他们日渐变得孤僻、脆弱、暴躁……

  现状:“高楼孤独症”逼近都市少年儿童

  6岁的小武家住广州市海珠区某高档住宅小区,父亲做生意,母亲是医生。由于父母工作忙碌,平时小武能见到父母的时间并不多,在家一般只有保姆陪着他。保姆初到广州,不敢带小武出去玩,也不敢随便放他自己下楼玩。小武每天放学后,经常一个人呆四五个小时,做完作业后就看电视。久而久之,小武的母亲发现,孩子开始变得胆小,怕见生人,对任何事情都很冷漠,而且动不动就发脾气。

  与小武的无聊不同,8岁的小琴放学后还要忙着学画画、学跳舞、学弹琴。不上课的时候,她总是一个人趴在28楼的窗口,或望着天空,或对着楼下的花园发呆,有时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小琴的母亲很担心,孩子学了这么多东西,但性格没有活泼起来,反而越来越沉默,脸色也越来越苍白。

  在广州等大城市,像小武和小琴这样“孤独”的孩子并不少。近年来,因住进高楼缺乏心理沟通和感情交流,引起焦虑、抑郁等症状的少年儿童明显增多,这种医学上称为“高楼孤独症”的心理疾病,正日渐成为大城市的常见现象,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据了解,“高楼孤独症”多发生在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由于高楼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孩子找不到玩伴,找不到快乐,久而久之产生了心理孤独。

  原因:沟通时间不足 父母过度关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本来就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在住进高楼后,只能从电视、电脑和各种玩具中寻找乐趣,或者通过电话和网络与同龄人进行不见面的交流。

  对此,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陈冀京认为,少年儿童处于渴望交往的年龄,同伴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不能替代的。当城市的高楼隔绝了孩子们的交往之后,他们只能借助电话和网络来拉近彼此的距离,但这种没有肢体语言的交流毕竟是有限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不到追逐、打闹甚至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的乐趣。

  过多的课外班也夺走了孩子不少快乐。每到节假日与放学后,总能看到不少孩子放下书包,背上乐器、画板,匆匆走在前往各种课外班的路上。

  暨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认为,父母的过度关注也是独生子女感觉孤单的一大“元凶”。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全盘包办,而孩子只是被动服从,无形中使孩子“消磨”了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后也失去了自己“找乐”的能力。

  建议:请把快乐还给孩子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阳介绍说,“高楼孤独症”在孩子小时候表现为失眠、抑郁等症状,长大后,这种“孤独症”就有可能导致性格的缺陷,比如自私、功利等。

  “让孩子走出孤独,关键还是在父母。”陈冀京认为,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有意识地为子女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条件,创造交往机会。比如,鼓励孩子带同伴或同学来家中玩,或者在周末与有同龄孩子的家庭聚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和感受与同伴交流的快乐。

  此外,家长应该摈弃全盘包办的观念,“温室养花”只会让孩子对与外界交往产生恐惧心理。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去经历挫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成长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培养他们健全、独立的性格。同时,让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如打球、游泳、跑步等,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孩子的活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专家认为,政府部门和社区同样有义务为孩子们的交往创造条件。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不足是导致独生子女一代缺乏户外活动和同伴交流的原因之一,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多建一些对少年儿童身心成长有益的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并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组织有趣味、有意义的公共活动。社区也可以多组织一些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活动,如球赛、集体绘画、游园等,增进左邻右舍之间的交往,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原载新华网 转自搜狐网(J-03)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