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后新疆重访故旧 叶永烈细说《追寻彭加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13:49 中国新闻网 | |
26年前,著名上海科学家彭加木失踪罗布泊,上海作家叶永烈赶赴新疆,采访知情人士,记下满满3本笔记;26年后的昨天,叶永烈携《追寻彭加木》一书,再回乌鲁木齐,重访当年故旧。 多年未谋面,周遭变化大,但因“彭加木”3个字,叶永烈相信,所有人的心灵从未陌生过。 【26年后,再回乌鲁木齐】 《我想握住你的手》,是昨天上海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给上海著名作家叶永烈打电话,想请他试作范文一篇,或谈谈看法。谁知,他说,自己正去新疆乌鲁木齐。 26年前,上海科学家彭加木在新疆戈壁沙漠深处失踪后,当时40岁的作家叶永烈匆匆离开上海,到乌鲁木齐转坐夜车前行,换乘直升飞机飞抵茫茫罗布泊,加入搜索彭加木的行列,采访知情人。 “这次回来,是26年第一次,除参加全国书市外,还想看看当年故旧,彭加木的几个学生,新华社记者,彭的好友———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夏训诚。”昨天晚上8点,叶永烈说。 飞行6小时,离开26年,时间有点长。叶永烈重新审视这座城市,感慨:变化太大。 “1980年,我住昆仑宾馆,当时最高建筑,有8层楼高。问当地人宾馆在哪儿,不一定人人知道,说‘去8层。’,没问题。现在,则完全不一样。”叶永烈说。 物尚如此,人呢? 【26年后,再次“追寻彭加木”】 “当年,我前后一共采访50多个人,不少人住在乌鲁木齐,如今还健在。不少人搬家了,找起来费周折。但电话一一打过去,听说我到乌鲁木齐,大家很高兴,连说欢迎。”叶永烈说,其实自己和一些人只见过一两次面,但因为“彭加木”,虽分隔久远,仍觉不陌生。 这一次回来,叶永烈带了“礼物”———新书《追寻彭加木》,一本晚了整整20年出版的书。“当年,我是唯一一个能到失踪现场采访的人。这个机会,还是钱学森特批给我。” 此后,叶永烈辗转上海、新疆,采访包括彭加木夫人夏叔芳以及儿子彭海、女儿彭荔,胞兄彭淅,导师王应睐、曹天钦教授,入党介绍人王芷涯,好友、同事陈善明、夏训诚,为彭加木治疗癌症的曹凤岗大夫等,留下数本采访笔记。 但最终,书搁浅了。“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即是,香港《中报》的一则谣言。”叶永烈说,当时该报竟说彭加木外逃。 26年后,叶永烈以20天的高速度推出这本书,定名为《追寻彭加木》,等于批驳了上述谣言。 【26年后,细说彭加木情结】 关于这本《追寻彭加木》,叶永烈还记得,自己晚上乘坐一辆越野军车出发,汽车飞驶了一个通宵,直到早晨7时才到军事基地马兰。此后,他又换乘直升机飞往罗布泊。 罗布泊干涸的河道,大片沙漠,令叶永烈难忘。“直到现在,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走进罗布泊,寻找彭加木。但我说,他们不了解彭加木。要知道,彭加木失踪时,他们不少人还没出生。” 对人们为何如此关心彭加木,以至于产生一种情结。叶永烈说,彭加木失踪,尸体没找到,确有悬念。 最后,叶永烈首次公开一份彭加木在中科院填写的履历,彭加木一生曾参与过许多个课题,海南、新疆、云南,每一次研究取得成功后,他都悄悄离开,不敢居功,径直往下一个需要自己出力的地方去。 “有人说,彭加木学术成就不高,上述履历足以证明,这是在胡扯。或许彭加木‘自己要做一个铺路的石子’的说法,决定了他的成就,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冲刷。”叶永烈如此为本次采访作结。 【来源:新闻晚报;作者:徐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