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一个人的抗争”其实是笔财富——部分农民 工“留守子女”的高考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04:4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没有可供休息的“钟点房”,没有各种各样的营养品,也没有父母的临阵助威……对于父母在外打工的农村“留守子女”而言,高考只是“一个人的抗争”。

  6月7日,高考第一天。当四川省苍溪县农民工留守子女考生余山结束第一门考试走出考场,面对大门外人山人海的“盛况”,面对其他考生的父母对孩子一句句关切的问候,他竟忍不住要掉下泪来———他没有找到一张亲人的面庞。尽管,这个结果,他早就知道。

  可他依然想与亲人交流:自己的激动、自己的能力,需要亲人赞赏;自己的累、自己的苦,需要有人安慰。他毕竟,才是个18岁的孩子。

  在考场门口,余山与记者倾诉:“高考前,孤独总是如影随形地伴着我。衣服自己洗,吃饭在学校食堂,成绩好不好,高兴不高兴,都一个人承担着。考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同学们都与父母商量,我只能听自己的。”

  余山来自苍溪县龙山镇,是今年该县1000多名农民工“留守子女”高考生中的一位。在他上初中时,身为农民的父母为了挣钱供他读书,就远赴上海打工。家里爷爷奶奶也早已过世,每次回到冷清的家,他唯一能见到的亲人只有自己的叔叔。

  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他已完全习惯了一个人照顾自己,除每月要回家一趟取粮外,其余时间都呆在学校,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幸中也有大幸。没有生活的磨难,我们不会那么自立、自强。路是人走出来的,以后的人生,靠的是自己的本事,而不是依赖父母。”小余乐观地看待命运对他的安排。

  8日上午,刚走出考场的四川简阳市考生陈霞告诉记者,自我感觉发挥得不错,试卷上的考题做起来费的功夫不是很大。

  简阳市总工会副主席张成徳说,今年18岁的陈霞是简阳市芦葭镇黄桷村人,父母均外出务工,她在简阳中学住校,在三次模拟考试中,她获得633、641、664的高分,考所好大学应该没有问题。

  而这些,都是懂事的小陈霞努力的结果:每天早晨7时,她就进了教室,晚上11时才离开。虽然陈霞每月只有150元的生活费(其中奖学金每月50元),但她在清苦生活中不缺乏对理想的追求。她对记者透露,她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考入清华大学。

  在孤独中普遍形成自尊、自立、自强性格的“留守子女”考生,内心中渴望着父母的爱,渴望着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为自己上学所付出的辛苦。成都双流县考生张雪燕同学说:“在考前,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试题,一走出考场,最想的还是父母,要能马上飞到他们身边该有多好!”

  “一个人的抗争”虽然是一种无奈,但这些孩子在孤独中培养起来的自尊、自立、自强性格,却是人生中一笔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四川省社科院一位社会专家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