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大学生:普通劳动者?社会精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08:26 千华网

  

大学生:普通劳动者?社会精英?
针对一年紧似一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劳动问题专家、华东政法学院教授董保华说:如今的应届大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已经成为“底层就业者”。起初,政府千方百计保障大学生就业,后来迫于形势退为“保证工作签约率”,随着“签约率”逐年下降,政府也不再死守过去的目标。终于,过去的“社会精英”终于归位于“普通劳动者”。

  ●大学生归位“普通劳动者”:多方反映不一

  记者在网站及本市随机进行的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回归于“普通劳动者”这一问题,支持这一提法的网友占46.5%,反对方占40.4%,其他人则对此不置可否。

  “难道我们比别人多了些什么吗?我们都是普通人,又都是劳动者,所以就应该是普通劳动者”一位名为“奇迹”的网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记者采访时,很多人都表示了同样的态度。

  “现在是一个靠实力说话的年代,不再像以前那样靠学历就可以站的住脚了。以前说上大学是跳龙门,但时代是在发展的,老观念和老传统都不太适合现状了。”大学本科毕业的徐雪梅现在在一家房产公司做文秘,她表示:上大学在如今的时代,只不过是一个就业的途径而已,与上技术学校一样,是在培养一种能力。

  “什么是社会精英?我想这个定义最起码标准应该是能够适应各种状况,说俗一点就是你这颗钉子无论遇到木头还是钢筋混凝土,你都应该是无坚不摧的!”毕业已经5年的王浩谈起学历,就会想到自己同寝的一位同学。“上学那阵,一天到晚睡觉,基本上每年都要挂上几科。最后连学位证都没有。”可是不久后,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了:该同学被国内某名牌大学研究生班录取了,而且还是公费。“那时候我就明白了,肯定是用钱买的,现在很多人都这样。”更让人惊奇的是,该同学还进入了年度全国某专业研究生前100的队伍里。“这是个天大的笑话,不过我到时赚够钱了也买个学历。”王浩已经不在用“读”或者“考”这些词了。“这样的情况下,回归一个劳动者还有什么不正常的,心态正了,自然就好了。”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考大学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一种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径。

  

大学生:普通劳动者?社会精英?
“我们辛辛苦苦把孩子送到大学了,指望着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不再受咱们这样的苦,可是谁知道,现在几句话,就把大学生降级到‘普通劳动者’中了,这种落差我们做家长的接受不了。把家底花光了甚至是借债,到最后给家庭培养出一个普通劳动者?这听起来真是太惨了。”于洪军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妻子单位破产后一直没有工作。为了儿子上大学,于家已经倾尽所有。其实无论家庭是贫是富,家长们都希望通过大学这道门槛,让孩子越过越好。

  “社会上一直在提倡的是:就业的路不是一条。但是,面对学历的要求,你让家长和我们怎么取舍?我知道,技术工种赚钱多,但面对着一年年的扩招和从小就有的大学梦,取舍还是十分难的。”一位大一学生如是说,“往往是说的轻巧,落在任何人的身上,都是件难事。”

  同时很多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抱怨:入学的时候、要学费的时候为何宣传我们是“社会精英”,等我们毕业的时候却成为“普通劳动者”?

  ●尴尬境地:学历与能力并不成正比?

  很多用人单位都表示,对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不敢恭维。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用人单位将目标卡在了各种各样的证书以及实践上,“但即使是如此,招聘一名好的员工也是很难,当年有‘高分低能’这一说法,现在呢?应该改为‘高学低能’吧?”

  今年已经开始在沈阳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04届研究生郑浩,面临着最大的困惑是理论和实际偏差太大,“什么都好象从头开始,实践中的会计事务处理远没有书本上那样规范严格,灵活变化了许多。”实习已经1个多月的郑浩有些沮丧,虽说不耻下问,但堂堂一名研究生,还向中专毕业的老会计师问这问那,别人常常投来异样的眼光。

  “很多时候,学校中学习到的只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没有多少实际内容。”1998年的教材,历经几次会计制度改革,许多帐目处理和往来账项上,已经变化很多,因此一味的照本宣科式的借贷记账,显然不能适应。郑浩说,现在事务所里的同事们对于他的请教已经习以为常,“在他们面前,我只是个虚心好学的小学生,而真正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

  正在准备毕业论文的大四毕业生刘楠,告诉记者自己毕业论文的出炉过程:网上收集大量资料,然后在图书馆找些相关书籍,标上论文参考文献,最后论文完成。全过程只需要一周时间,大学本科的毕业论文就完成了。刘楠说,现在的招生单位还是很老套的看学生两大硬件,比如什么计算机国家等级、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等级证书,“难道一个人的能力,就要通过这两张纸说明吗?难道每个用人单位里,都要人们用英语交流,都是计算机高手?”没有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刘楠已经很苦恼。

  锦明和弟弟锦林在同一所大学里读书。正读大二的弟弟显得踌躇满志,考程序员在IT公司打工成为他的目标,对于找工作的信心很足。相比之下,哥哥锦明正在为找工作焦头烂额。“求职简历投出去快100份了,但仍然石沉大海,没有回音。”锦明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为人,是不是自己过于内向,不善于和人沟通?“工作太难找,而自己背负着的希望又特别大。在农村,一家供两个大学生似乎是一件难以让人想像的事情。今年上学的时候,父亲很为难的告诉我,家里所有积蓄都花完了,希望我早点找个工作,帮着他支撑下去。”哥哥很是着急,他说:“总不能找个月工资500多元的工作吧,我这后面还有一个家呢。”

  ●广进薄出:就业岗位成瓶颈

  千方百计为毕业大学生创造求职契机,业已在无形中成为考核高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鞍山科技大学自2003年专门成立就业指导办公室以来,为毕业生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成为他们的工作重点。

  鞍山科技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办公室主任鲁焱老师介绍,截止目前为止,科技大学4000多毕业生中,签约率占50%,这在全省30多所高校中,位居10名左右。就院系来讲,签约比较容易的集中在工科类中,而文科类、经济类专业的就业率相对偏低。从另一个方面,也能反映出大学生从“象牙塔”回归到普通劳动者,越来越多的填充到生产一线。

  “就业难不再是某个学校的个案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了。”鲁焱分析说,自1998年国企大中型企业改制以来,人员缩减自然导致工作岗位减少。另外,大学生连年扩招也是造成人才“供大于求”的根本原因。2001年全国毕业生仅仅114万,到2005年增加到338万,今年这个数字仍然在增加,为413万。按照国家公布的70%就业分配率来讲,每年30%的大学生面临毕业即无业的尴尬处境。

  每年鞍山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等省内8所高校都要联办两次毕业生双向供需会,这成为该学校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经过多年努力,参加这两次毕业生招聘会的单位已经从200多家增加至300家。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则在当前形式下得到最大的实惠,许多企业找到了相对“廉价”的高智商劳动力。

  大学生本身也在做调整。鲁焱说,从今年的签约情况看,很明显,灵活就业的人数继续攀升。而所谓灵活就业,也是大学生自降门槛的一种表现,工资水平低、工作不稳定,这样对于大学生的考验更加严峻了。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很难。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政策,落实就业指标;另一方面,就业生毕业时本身也需要做些调整。自2003年起,科技大学不断号召学生支援辽西北,可真正响应的并不十分踊跃。鲁焱老师说,从去年到今年,家长和学生入校前,对于填报专业已经具备很专业的前瞻性了,而选择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的人员也越来越多,这些对于解决就业问题,都有一点帮助。

  ●回归“普通劳动者”:只在两三年内

  “扩招和就业就好比天平的两端,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扩招少了,家长和学生不答应,就业不理想,社会意见也不小。而无论对天平的哪一端进行调解,都将影响到另一边。”一位教育学者这样说。

  2003年,也就是扩招开始4年之后,大学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在政府包了几十年分配、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等思维定式的惯性作用下,上至政府、下至高等院校都不愿意正面承认就业紧张的现实。很多学校采取了延长时间等方式(比如,签约时间不再卡死在7月毕业那一刻)来提高“签约率”。2004年的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因此达到九成左右。

  一年后,高校仍然是把时间延长至年底,2005年的本科生“签约率”稳定在了90.7%。但今年3月人事部网站的资料显示,最近几年大学生总体就业率只有80%左右。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成为业已存在的社会现象。

  国家人事部今年3月发出预警说,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不乐观。2006年,统计地区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5044名,与2005年各地已吸纳的2141233名相比有大幅度降低,降幅为22%;同时,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也就是说,供给上升了22%,需求却下降了22%!由于调查样本巨大,误差小,反映出的现实是:大学生就业比去年严峻4成以上。

  80%的就业率,意味着失业人数为20%,而且这个数字在逐年叠加,也就是说当年不能就业的毕业生,将与第二年新毕业的大学生继续争夺有限的就业名额。

  考虑到这一现实,加之不断出现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的情况,很多专家表示,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在两三年前就已成为现实,政府如今只是客观描述而已。

  ■策划:首席记者 马烈

  ■采写:见习记者 张国巍 首席记者 马烈

  ■摄影:记者李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