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顶级学术杂志正联手打击学术造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15:01 新民晚报

  本报讯(记者董纯蕾)科技是把双刃剑,先进的IT技术,让篡改论文中的某些数据、结果或图片变得如此轻而易举。黄禹锡事件、学术造假、论文甄别等,毫无意外地成为首届“科研与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的热门词。英国《自然生物学》主编班德·普尔凡勒博士不无担忧地告诉记者,不正当的学术行为,近年来发生率不断上升,必须引起警惕!英国自然和细胞两大出版集团正为此展开合作,联手打假。

  “据一项对51位科学家的抽样调查,近半数人在过去3年内知道自己身边有人有造假行为。”“在发表于全球三大顶级外科学刊物的660篇文章中,20%在某些地方存在不同程度的剽窃之嫌。”普尔凡勒举的例子令人触目惊心。在最近几年里,学术造价的频率明显提高,论文虚假、署名纠纷、剽窃等现象不时发生。

  《科学》杂志在黄禹锡事件之后,不得不要求每篇论文的所有作者都具体说明自己在研究中的贡献并签署“同意论文结论”的说明。前不久,《美国医学信息学会期刊》等7家国际著名医学信息期刊的编辑又达成协议:在一家期刊作出发表论文决定的第一时间,将作者名单和论文标题通知其他6家,以杜绝重复投稿。原因是编辑们最近至少碰到过以下事件之一:重复投稿、不修改论文而连续投稿、仅作微小修改而连续重复发表、自我剽窃、一位或多位作者不公开利益冲突。

  专家们在论坛上分析说,日益激烈的科研竞争、经济压力的驱动、成名的诱惑、篡改手段的简便,是学术造假事件增加的主要原因。“想要预防、甄别和杜绝假论文,这不仅仅是学术杂志编辑的责任,而且是整个学术界的责任。”《细胞》杂志主编艾米莉马可斯博士表示,“除了编辑尽责之外,我们需要同行科学家、提供科研经费的单位和个人、实验室或研究所的负责人、主管科研的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和惩戒,让科研人员意识到造假的严重后果而不再铤而走险。”据《自然生物学》主编普尔凡勒博士透露,一种识别数据和图表真实性的程序将对编辑们开放,可能会有助于论文真伪的甄别。“但是,一切还是有赖于科研人员的自觉性。因为当一个人存心欺骗的时候,他总是有办法造假的。但也总有一天,事情会败露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