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实用成为大学生生活关键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08:16 中国青年报

  实习生 王树丰 本报记者 许海涛

  20多年前,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代大学毕业生的理想选择

  现在,到国外去,到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去,到挣钱多的地方去,成了一些大学生的
主流选择

  “我正在向我的职业理想一步步靠近。”王琳说。这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今年“五一”,王琳客串了一把婚礼主持,她的表现引起保定市一家剧团团长的注意。一个月后,王琳接到这位团长打来的电话,邀请她为剧团的另一项活动担任主持。“如果不主动争取,机会肯定轮不到我的。”

  “这的确是当下大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河北大学学生处处长张秋山说。从1987年毕业留校那天算起,张秋山已经做了近20年的学生工作了。“与我们那一代大学生相比,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是不一样,他们更务实了。”

  这个观点在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中得到了证实。李维意教授是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之一,他介绍说,本次调查以全国11所综合性大学的在校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生活消费、爱情生活、两性生活、网络生活、心理健康,求职择业等13个主题,每个主题均发放问卷2000多份。“生活状态是调查的主线,从结果来看,‘实用’成了关键词。”李维意说。

  他们的关注焦点——物质利益和短期回报

  在调研报告第一部分的最前面,几组调查结果被专家们概括为“价值理想的实用化”。对此,还有另一种说法叫做“信仰危机”。

  研究人员在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在回答“你的信仰是什么”的问题时,66.1%的人选择了“实用主义”,接下来依次是“共产主义”(13.3%)、“享乐主义”(11%)、“功利主义”(5.1%)、“个人主义”(4.5%)。

  “这个结果反映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就是从重理想转向重现实。”李维意分析说,“从高考的竞争到专业的选择,从为学费发愁到为求职焦虑,大学生开始直面事关自身前途命运的各种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其实,他们对西方的‘实用主义’思想未必有深刻的理解,但讲求‘实用’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种实用主义的倾向也体现在他们的理想上。调查发现,多数学生重功利、讲实惠的人生价值取向突出,注重物质利益和短期的回报,而对远大理想和精神价值的追求显得软弱。在回答“你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的问题时,64.5%的人选择了“事业成功,生活满意”,10.6%的人选择了“家庭生活幸福”,1.9%的人认为是“个人的名利”。此外,还有14.7%的人回答“人格的完善”,1%的人说要“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这不是说大学生没有理想。只不过,20年前的大学生的理想都特别远大,现在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活和家庭的考虑很多。”李维意说。

  他们的学习动力——将来找份好工作

  “既要把本专业的课程学好,又要抓住一切机会掌握更多技能。”这就是贺秋雨现在的生活状态。三年前刚进大学时,这名河北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还对电脑一窍不通,可现在,他却凭着过硬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校园里“小有名气”。“父母为了供我上学很不容易,我必须找到一个好工作,但我没有背景和靠山,只能靠自己的能力了。”

  采访中记者感觉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有比较清晰的规划,而这,也正是他们大学期间学习的主要动力。

  调查显示,61.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承认“没有”的只占13.7%。

  如果详细分析他们的学习目的,用张秋山的话说,“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最主要的是一种间接的学习动机,即指向学习的结果,这个动机比较现实,与当前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才是指向学习本身的直接学习动机,即满足求知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调查中,43.8%的人认为自己的学习动力是“将来找份好工作”,38.4%的人认为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43.6%的人认为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33.4%的人认为目的在于“提高能力、完善人格”。此外,还分别有14.0%、9.7%和7.8%的人认为,学习的动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报效国家”和“赢得他人赞许”。

  在职业选择上,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经济收入的多少,表现出了很强的务实性。过去,大学毕业分配时,有人喊出了“老三到”的口号,即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现在,“新三到”——到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去,到国外去,到挣钱多的地方去——却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主流选择。

  这种务实性反映在调查数据上,37%的人求职时看重“是否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29.4%的人看重“经济收入”,13.8%的人认为“专业对口”更重要,8.3%的人回答“祖国需要”,2.6%的人选择了“社会地位”。

  他们的迫不得已——靠实用课程增加就业砝码

  河北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学生小周和小李分别就读于该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和高级文秘专业。按教材规定,高级文秘方向的学生除了学中文课程外,还辅修公文写作、行政管理等十几门文秘类课程。大一第一学期考试,小李特别羡慕小周,因为“他们比我们少考好几门”。

  但没过多久,小周就反过来开始羡慕小李了。那是在一次校园招聘会上,他们忽然发现,同样是中文系,高级文秘专业的学生受到招聘单位追捧,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受到冷遇。这下,小周觉得不平衡了:“都交一样的学费,都是一个系的,凭什么差别这么大?”

  “大部分学生喜欢实用课程,这与他们的就业动机具有一致性,因为掌握了实用性的知识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专业课尤其是一些基础性学科的专业课理论性很强,在找工作中是不占优势的,大家的兴趣自然就偏向了一边。”张秋山说。调查发现,大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依次是:“实用课程”(46.2%)、“专业课”(26.1%)、“实验课”(8.7%)和“思想政治课”(5.0%)。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就业单位对大学生学历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加,许多学生刚上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还有一些学生在读本专业的同时,投入到计算机、英语等各种考证的大军中,为的是给自己的就业增加“砝码”。

  小路是河北大学法律专业学生,她刚刚参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这个证书的含金量不是很高,几乎是交了钱都能拿证。”他说自己很想找一份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但不是学这个专业的,只好拿资格证,做个敲门砖。小路的心态是“宁可拿了没有用,也不能到了用的时候没有”。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或多或少考过证,没有考过的数量极少。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几乎人人手中都有几个资格证、计算机证。“虽然不能说这些就是能力的证明,但在就业时,有肯定比没有强,肯定更容易引起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不少同学很舍得在这方面花钱,相当一部分人表示,在学习上的花费是必要的,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家长也都支持。

  对此,作为学生处处长的张秋山看得很清楚:“从一元化价值观到多元化价值观,从激情到理性,从重理想到重功利,几乎每个时代的大学生的思想都会有时代的烙印。所以,没有必要过分担心,要正视这些变化,帮助大学生正确选择,这才是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应该做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