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焦点:学术造假事件频频曝光 学术呼唤诚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3日09:23 中国青年报

  谢卫群

  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体现。韩国黄禹锡造假的科研论文先后都在《科学》等国际著名科技期刊发表,给科学界和学术期刊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撼。更为可怕的是,最近发生在学术领域里的道德、伦理、诚信之争,比如论文虚假、学术不端、署名纠纷等,已从少数著名国际学术刊物波及整个学术期刊界,迫使期刊编辑重新思索一个“老掉牙”的问题

:作者的论文应该怎样写,编者对论文又该如何审,是否还有更好的科学论文评估、审阅和发表程序?

  造假面越来越广

  黄禹锡造假,让世人震惊。可班德·普尔凡勒博士的话更让人惊心:“据一项对51位科学家的抽样调查,近半数人在过去3年内知道自己身边有人有造假行为”,“在发表于全球三大顶级外科学刊物的660篇文章中,20%在某些地方存在不同程度的剽窃之嫌。”这位英国《自然生物学》主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忧虑地表示,不正当的学术行为发生率正在不断上升,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这样的忧虑事出有因。有报道介绍,近几年来,美国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造假次数持续呈上升趋势。2004年,美国遭到举报后披露的科研造假案达到274起,比2003年增长50%,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

  最近,国内的学术造假事件也频频曝光。清华大学校方认定刘某在申请清华大学职位、职务以及个人网页中提供的个人履历、学术成果的材料存在严重不实,属学术不端,决定撤销其教授职称,并解除聘用合同;上海交通大学陈进的芯片造假案已有明确结论,并作出了相应的处理;近日又有媒体报道,中科院一位年轻的院士从3月至今,陷入了巨大的学术道德争议中,该院士发表在《中华肿瘤》期刊上的论文,有关专家认为是一篇十分拙劣的假科学论文,并列举7项理由,涵盖了该论文所依据实验的众多细节……

  这些屡屡曝光的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现象,已对科学界乃至期刊界的形象和信誉造成严重损害和影响。《科技通报》编辑部俞志华撰文指出,科技期刊作为宣传科技自主创新的载体,担负着传承知识、接续文化、弘扬道义的职责,在自己的学术园地里更应防伪打假。

  学术期刊应联起手来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期刊应联起手来,共同防范,这是与会者的共同心声。

  俞志华介绍,黄禹锡造假丑闻曝光后,《科学》杂志编委会正在“系统地反思”其论文评估、审阅和发表程序,提出了一些措施以减少论文造假和完善论文真实性的检验程序,并征求整个科学界的意见。要求每篇论文的所有作者都具体说明自己在研究中的贡献并签署“同意论文结论”的说明,就是其中一例。

  针对重复投稿、不修改论文而连续投稿、仅作微小修改而连续重复发表、自我剽窃等现象,前不久,《美国医学信息学协会期刊》等7家国际著名医学信息期刊的编辑又达成协议:在一家期刊作出发表论文决定的第一时间,将作者名单和论文标题通知其他6家,以杜绝重复投稿。普尔凡勒博士透露,一种识别数据和图表真实性的程序已研发成功,并将对编辑们开放,可能会有助于编辑甄别论文的真伪。

  此外,《美国医学信息学协会期刊》、《国际医学信息学期刊》、《医学信息学方法》、《生物医学的计算机方法和程序》、《生物医学信息学期刊》等7家国际著名医学信息学方面的期刊授权给中国的《科学时报》,就向国际生物医学信息学期刊投稿、科学家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科学行为等问题,联名发表社论。

  相比于国际学术期刊的动作,中国科技期刊的举措明显少得多。不过,值得高兴的是,从最近的一些全国性研讨会的通知看,有不少研讨会已把学术诚信、科学道德等列入大会讨论的主题。

  呼唤作者自律诚信

  当然,抵制学术造假,仅有学术期刊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浩如烟海,各学科相互交叉,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要靠编审一一审查、杜绝期刊上出现学术造假现象,何其难也。

  《科学》杂志总编唐纳德·肯尼迪早就说过:审稿人首先考虑的是论文的科学意义是否值得发表,作者提出的证据能否支持论点,论证过程是否严谨等学术问题,这些都是基于对作者的信任。我们绝不能事先假定研究人员会造假。因为科学本身就是建筑在诚信基础上的事业。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言人皮诺尔也认为:“任何技术手段都难以防范蓄意的、精心的造假。”

  《细胞》杂志主编艾米莉·马可斯博士在报告中说:除了编辑尽责之外,更需要同行科学家、提供科研经费的单位和个人、实验室或研究所的负责人、主管科研的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和惩戒,让科研人员意识到造假的严重后果而不再铤而走险。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指出:要依靠四种力量解决学术造假问题,一是道德力量;二是行政力量;三是法律力量;四是媒体力量。但是,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编辑认为,第一种力量即道德力量最重要,如果学者缺乏科学道德,缺乏诚信自律,那么纵然其他力量再大,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作者诚信自律的道德底线在哪里?普遍的看法是: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求真才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求真也是作者自我约束和相互评价的原则,也是其取得社会肯定的标准。任何弄虚作假、欺骗伪造都毫无科学可言,与求真的科学本质格格不入。

  当然,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再重申这样的原则,似乎是一种嘲讽!

  原载《华东新闻》转自新华网(J-04)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