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讲“我”与“他”的故事——文学短评一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09:03 温州新闻网

  特邀主持人瑞安中学金晓涛

  在这个数理化练习重重叠叠、“好记星”、“背诵宝典”纷至沓来的时代,文学的世界显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已经很少有人读《红楼梦》、《雷雨》了,即使有,也往往来不及感受,来不及思索,来不及凝成文字。在这种状态下应老师要求写就的文学短评,“我”与“他”(作者或作品中人物)之间往往有着较大的距离,或者是“我”臣服在“他”的

脚下,仅对作者以及作者所制造的人物和故事的情节做平淡的叙述、说明;或者是“我”凌驾在“他”之上,俨然一个专家,进行指手画脚的评论。只有当我们不是带着攫取分数的目的而是带着感动的心情来与“他”对话,不是用“科学的眼睛”而是用“文学的眼睛”来欣赏文学世界时,我们才有望写好文学短评。

  因此,写好文学短评的前提是:“我”真诚地与“他”在一起,也许是三十分钟,也许是三天,也许是三秋。

  那么,此评既是“我”写,文中岂能无“我”?“我”不能机械地引用搜索到的句子,转述别人的评论,也不能迎合主流而写出违心的评论,如果是这样,真实的自我在哪里?应该写自己阅读过程中真实的感受,描述对“他”的同情、赞赏和理解或者不解、鄙弃和嘲讽,记录自己的阅读发现、思考、感悟。

  此评既是写“他”,那文中岂能无“他”?作为作品形象的“他”,一言一行,都是他性格的记录,一觞一咏,皆为情感的流露。评夏瑜,你避不开“可怜”;论别里科夫,你须紧抓他的“套子”。作为作者的“他”,则会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灌注在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从狂人眼中看到鲁迅的犀利,从周朴园的身上看到曹禺的人性观,那么在评说作者时,为什么不能从文中的“他”切入?就在你写山鬼、徐福贵、饥饿艺术家、聂赫留朵夫的故事时,屈原、余华、卡夫卡、托尔斯泰的形象也鲜活在我们面前了。

  因此,写好文学短评的关键是:真实的“我”与鲜活的“他”同在,我们从文字中不仅触摸到“我”的脉搏,而且感受到“他”的体温和思想。

来源: 温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