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砸锅卖铁”受教育? “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10:24 东北新闻网

  农民家庭及其子女出于对目前教育“投资—收益”的考虑,无奈地选择了“读书无用”。近年来,“新读书无用论”在广大农村已呈蔓延之势,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平民教育”或许能给我们找出答案

  2006年3月18日,星期六。小杨睡到了中午才慢悠悠地从床上爬起来,她这天的安排比较简单:下午出去逛逛街,晚上则想躺在床上看看英语书。

  小杨在长途电话里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从重庆到武汉打工的这段时间里,星期六是她惟一能够休息的日子,平时则要在酒店里边“忙个不停”。小杨抽空看英语书是出于惯性,因为几个月前,她还是一名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但她现在已经放弃了。

  在小杨的家乡,放弃参加今年高考的并不只她一人。根据重庆市涪陵区招生办公室的调查统计,该区今年有541名考生放弃参加高考,超过了高三应届学生的10%。

  涪陵区招生办公布的“2006年部分高三学生放弃参加高考的情况”里,说明了这些学生放弃参加高考的理由:弃考者多是农村学生,大学学费太高、毕业后工作难找是主因。

  “家里供不起,高考有何用?毕业了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上大学又有什么用?”小杨在电话里反问,她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跟她一样出身农家的同学当中,这种想法已经不值得惊奇——就算考上大学,家里也要背上一身债,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工作更不得而知。在这样的前景预测之下,小杨选择了打工。

  与小杨一样,很多农民家庭及其子女出于对目前教育的短期“投资—收益”的经济学分析,无奈地选择了“读书无用”。近年来,这种被称为“新读书无用论”的风气,在广大农村已呈蔓延之势。

  “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

  与1970年代前后产生的“读书无用论”相比,如今的“新读书无用论”有新的内涵。以前的“读书无用论”主要是指知识受到猛烈批判,社会上出现学生不愿上学,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思潮。

  自改革开放以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改变命运”已经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如今认为“读书无用”的人也并没有对知识持强烈排弃的态度——在对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看法上,他们持消极的看法,通过对读书的短期投资与回报的简单分析,学生或者家长做出了“不读书”的选择,这大概就是目前逐渐形成风气的“新读书无用论”的内涵。

  近年来,“新读书无用论”在报端经常出现,简单回顾一下媒体对农村出现的“新读书无用论”的报道,会有助于理解这一风气的蔓延情况。

  2001年2月2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湖南省的一些乡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严重。“因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和家长陈旧思想观念影响而辍学的占30.7%”。

  2002年5月8日《北京晨报》报道,福建省的一些地方,农村中学生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学生“厌学”率的升高,已占总辍学率的80%左右。而学生“厌学”问题的背后,也能找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子。

  2003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辽宁省农村一些中小学教学质量低下,每年能考上大学的人很少,很多学生感到希望渺茫。由于目前大学的收费较高,大中专毕业生不包分配,工作难找,当地农村学校辍学问题相当严重,“读书无用论”的观念正在农村地区滋生蔓延。

  2004年2月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安徽省多处地方的农村出现“读书无用,打工有理”的风气,“新读书无用论”影响严重。

  2005年11月9日“新华网”报道,河北省的一些地方,初中辍学率竟达到近90%,“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已经抬头。12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江西省鄱阳县的几名女生在“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读了书也是为了出去打工,还不如现在早点出去找工作”是她们放弃学业的理由。

  2006年3月12日《长沙晚报》报道,湖南省一些乡村深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出现家里“有大学生不再是荣耀”的现象;3月17日,《中国教育报》的报道也表明,湖北省部分农村“读书无用论”正在悄悄抬头,中小学辍学现象有所反弹。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就曾直言,“读书无用论”在贫困家庭,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重新抬头。全国人大代表彭富春也指出,“我们强调人才强国,但忽视了人才强农。农民子弟读书只是为了读大学。如果他们考不上大学的话,那么就认为读书无用。”

  让农民“砸锅卖铁”的教育

  “一个农村孩子如果考不上高中,只是完成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回到村里,他九年里学的东西几乎都没有用。这是‘新读书无用论’有市场的根本原因。”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李明豫曾如是分析。

  农民的孩子就算能顺利考上大学,其付出的成本在短期内也未必能够收回。“孩子书读得越多,家庭经济状况就越差;供养大学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贫困。”鲍义志认为,高投入、无回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出现了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形势,“读书无用论”的抬头与此有直接关系。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高投入、零回报”(短期)的教育现象,被农民称之为“砸锅卖铁”的教育或“倾家荡产”式的教育。这种对教育的投入,囊括了九年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

  (新华网-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 庞皎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