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中考于昨日结束 武汉教科院点评中考各科试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09:14 武汉晚报

  语文:名人名篇来减压

  试卷层级清楚,梯度分明,兼具毕业考查和升学考查两项功能。设题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又考查他们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试题难易适度,能有效拉开考生距离,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总体上看,难度低于四月调考题。

  另外,试卷以“关注学生成长”为主题,将培养爱国情怀、提倡独立意识、保持乐观心态等内容分解到灵活多样的题型中。

  一套成功的语文试卷,应有显著的学科特点和较深厚的文化内涵,应具有浓郁的“语文味”,试卷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例如例题选用的素材多为文质兼美的名家之作,且关照了不同的文体风格。阅读这些文字,考生不仅可以消除心理压力,而且可以获得美的熏陶、人生启迪。此外,仿句题引导学生在用比较工整的句式表达自己阅读名著的收获,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考查题引导生活中学习语文,体会语文学习的魅力。

  试卷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整合”的相关要求,打破了日常训练中的某些条条框框,在四月调考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旨在引导教师和学生遵循学语文的规律,扎扎实实地传授或学习课本知识,并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一、起点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初中学段数学的基本要求。如科学计数法、不等式组解集的表示,简单的解直角三角形,简单的几何推理证明等。

  二、与4月高考相比,试卷结构保持相对稳定,难度略有降低。如人教版第17题,只对3个结论进行判断,22题第1问由“探索”改“证明”;北师大版第22,23题,考点没有弯,但设问略有变化,减缓了坡度。

  三、体现课程标准的精髓,注重对数学过程和方法的考查。数形结合中,数学建模等重要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人教版第14题,对学生的“数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第15、24题数形结合思想的灵活运用;北师大版第15、19、24、25题中涉及的反射、平移、旋转等几何变换考查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第22、23题需要学生从比较复杂的现实背景中建立数学模型。

  四、关注学生心理及审美情趣,体现人文关怀。如北师大版第16题用“自信、自强、自立”来激励学生;第19题将“笑脸”图案平移,减缓学生的考试紧张情绪;第21题要求学生设计“轴对称图形”可充分展示学生的审美观。

  五、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注重数学的应用。涉及生活实际的试题数据真实,背景简洁。试卷中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多达12题,如公共部分的第7题商品房空置问题、第13题自来水收费问题、第14题农民纯收入问题,这都是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如北师大版第23题以晴川桥为背景,设置考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英语:选材突出“三个贴近”

  试卷结构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试卷用一卷制代替了AB卷,听力测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新增加了情景反应题,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增加了应用文体裁,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语言交际,强调“语言运用”能力。试题考点都被纳入到合理的语境中,考查了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听、读、写的内容都与语言文化背景、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二、突出语篇运用,重视整体理解。全卷共有五篇阅读材料,着重考查学生能否整体把握语段,沿着文章的脉胳去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强调“三个贴近”,发展能力,激发情感。试卷选材突出“三个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考生),如:完形填空是关于一个女孩如何被骗上出租车遭到绑架,然后机智地获得了警察援救的故事。阅读A叙述了人和宠物的故事。阅读C则讲述了一个学生一天在课余送报时遇到了难题:是回家完成作业,还是帮助一位老人?短文虽然没有交代结果,但引发读者深思。阅读B是全卷的闪耀点,内容创新,设计巧妙:如何利用我们每天都使用的日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发展能力,激发情感,培养思想。

  四、试卷难度平稳,强调语感和解题技巧。全卷难度适宜,照顾到各个层面的考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为数不多的难点分散在各大题之中,需要较好的语感和解题方法来完成。书面表达题则提供了让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物理:生活与创新是两大热点

  一、立足课本,重视基础。试题注重了对课本内容的考查。例如课改区的第8、10等7题,非课改区试卷的第6、7等5题,其模型或情景基本上都源自于课本。

  二、立足实验,重视探究。本套试题中,实验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都是本次考试的考查范围,探究性实验试题也占有一定分量,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例如:课改区的27题,来自于课本的演示实验,但重点考查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立足生活,重视应用。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此类试题在试卷中占了主要篇幅。如课改区的第10、11等10个题,都是考查学生身边的物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四、立足热点,重视创新。试题中有与节约型社会、太阳能的开发、关注本地发展等试题。例如课改区试卷第9、12、29等题,从主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面刷黑、王家墩机场搬迁、轻轨两旁安装隔声板、飞机灭虫、环保汽油等方面引导学生关注武汉的建设与发展,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五、立足方法,重视能力。试题中出现了考查物理方法类的题目,如第17、28题等考查了物理研究方法。试题突出了对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考察,例如第10、12等6题分别考查了图片、图像、图表、文字等信息处理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此外,试卷通过设置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上,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化学:生动活泼学习者得高分

  化学试题难度适合武汉市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和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转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试题选取的材料鲜活,情景真实有意义。

  一、注重基础,突出实际应用,关注化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本套试题共有17个小题,一方面考查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核心概念、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人、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区分学生的能力层次。涉及的知识点约40个左右。

  二、注重科学探究,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是本卷的一大亮点。本卷17个小题中涉及探究的考题有8个,共18分,约占化学总分的32%%。命题者从探究要素的具体目标入手,将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的各项目标分解到不同的试题中。

  三、第40题计算题,该题的设问设计独具一格,是本卷的第二大亮点。该题的第2问要求学生任选一组数据进行计算,还要求学生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做出评价,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开放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同时也为计算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

  政治:科学对待社会现实

  一、试题选材新颖,有强烈的时代感。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届两岸经贸论坛等问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三峡大坝建成、教育均衡问题、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创新素质实践行、市民与局长“面对面”、预防毒品、艾滋病的侵袭等问题,选材于学生耳熟能详的身边事、家乡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学科知识去正确认识、对待社会现实问题。

  二、强调主体探究,引领促进课改。试卷中主观题形式新颖开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如33题“焦点访谈”,答题时需要运用所学知识来“感悟”人大代表们的言论。而34题“探究实践”,则强调在解题过程中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三、体现人文关爱,促进学生成长。整卷难度适宜,没有偏题、怪题、难题,可读性强,学生容易融入题中,发挥自己的最佳状态。尤其是第34题在实践与创新方面所作的大胆尝试。另外,为了防止学生理解题意出现偏差,在设问的关键词处都使用了着重符号,给予正确的引导,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他们“三选二”作答。在学生的答题处设计了方框,下划线,尽量避免学生漏答等,处处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

  历史:不必翻书可答题

  一、客观检测考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方面的实际水平。试题讲究背景表述显性引导,图片呈现形象引导和主题探究做人引导。试卷中,团结、爱国、和平、统一、改革、发展、创新等话题让考生充满激情。

  二、正确发挥学业评价在推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导向功能。考查内容没有出现偏题、怪题、难题和陈题,体现公平,强调基础;考查的问题大多要求考生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分析、思考,力图让中等以上的学生不用翻书即可作答,体现思考,强调发展;试题设计为考生创新、发展个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体现开放,强调探究。特别是第31题,试题一改学生熟知的近代化、工业革命等问题情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提出问题,检测考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联系乡土知识理解历史以及从问题思考中得出历史认识的水平。

  三、努力反映课改卷与非课改卷在内容选择上的不同要求。由于课改生与非课改生学习的内容与关注的问题有所不同,命题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努力反映不同的要求。为此,课改卷历史试题选取了城市考生比较熟悉的“禁毒”、“张之洞”、“中山大道”等话题,从林则徐禁烟、张之洞兴办汉阳铁厂、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等主干知识切入,既检测了考生对以上内容把握的实际水平,又体现了课改卷鲜活的地方特色。这一设计思路,在非课改卷中也体现得非常充分。记者鲁珊整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