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中学的生存之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12:12 三联生活周刊 | ||
“让高二学生提前参加高考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升学率提高了,生源自然就有了保证。”袁华祥解释说,这样的操作是因为目前学校发展异常艰难。按照目前政策规定,县财政只负担学校教师的人头工资,其他所有学校建设发展的软硬件投入都由学校自筹资金。自筹资金的主要渠道就是学生的学费。 始建于1929年的洋县中学,1997年后,高考成绩一直位居汉中市前茅,考入北大、清
综合服务楼两座,136万元,实验楼附楼110万元,科技楼附楼186万元,游泳馆26万元,学生宿舍楼装修28万元,厕所重建12万元,简易饭厅10万元,操场改建10万元。这些建设在2003年全部完成,总计投入518万元。这只是纯硬件,袁华祥说,还有更多软件及其他投入,比如网络教室等等。“这是上午给清华同方的7000元。”袁华祥说着话递给记者一张发票,是清华同方给洋县中学安装的多媒体软件库升级系统,“这都是零碎的投入。” 这样的投入颇有竞争意味。与洋县中学同在县城的城关中学刚投资300万元改造建成了餐饮中心,这使还是简易饭厅的洋县中学必须考虑改造食堂。这些投入绝大部分都是学校自筹资金。自筹资金的途径主要是学生的学费。按照国家规定的省重点中学的收费标准,每名学生每年学费800元。洋县中学在校生一共有2500余人,每年学费收入为200万元。 收入与支出之间是否平衡?袁华祥的回答仍是“异常艰难”。要想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并持续发展,唯一途径就是扩大生源。生源就是学校命脉。洋县目前三所高中,为洋县中学、城关中学、智国中学。前两所在县城,智国中学在距离县城15公里的乡下。作为省级重点中学的洋县中学教学质量远远好于后两所。洋县中学体育老师李磊(化名)形容为“高好几个档次呢!” 但在对生源争夺上,城关和智国中学并不落后,各方都制定了优惠措施。城关中学甚至给老师下达了指标,每名老师必须拉到2~3名学生,如果完不成指标就要受处罚。学校老师的子女必须在本校读高中。“他们甚至直接派车到学生家里,拉上就走。”李磊很是看不上这种做法,“我们要是这么做,那就掉价了。” 除了要应付本县中学的竞争,还要应对汉中其他6所省重点高中的竞争。李磊举例说,洋县西部一个乡镇初中,70%的学生都去了邻近的省重点高中城固一中,还有一些学生去了汉中中学、勉县一中、西乡一中、西乡二中、南郑中学等,这些都是陕南有名的省重点中学。开出的条件也相当优惠。 为了应付这种竞争,洋县中学也制定了优惠政策。每年中考的前100名进入洋县中学免除一个学期学费。如果入学后能够一直保持,学校会奖励。争夺生源只限于优质生源。李磊解释说,不是说生源总量缺乏,洋县每年有6000多名初中毕业生,但实际上,只有不足一半的学生能够读高中。大量的学生辍学后外出打工或者当兵。这个国家级贫困县,2004年财政收入6250万元,在汉中11个区县中排在中游。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路建侠的解释是,这个数字算上了国税的1000多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实际不足5000万元。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430元,相对于省重点中学一年1600元的学费,即使是普通中学一年也要近千元的学费,多数家庭无力承担。“升高中比升大学还难!” 这样的辍学同样出现在陕南其他县市。与洋县相邻的勉县,自1998年以来,高考位次连续四年保持汉中第二,但高中入学率仅有36%。全县5所普高,每年高一招生仅能达到30个教学班1900余名学生,绝大多数初中应届毕业生失去了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高中资源的配置问题,洋县原有高中8所,因为生源不足和校区建设落后,到2006年只剩下了3所。一个奇怪的格局就这样形成了,一面是大量初中毕业生无书可读,一面是各所高中之间的生源大战。 有限的教学资源自然要优化配置,因此各校都争抢优质生源。李磊向记者解释这一链条:要想保证生源,优惠措施固然重要,最核心的还是教学质量,占有优质生源自然就赢得了高考先机,升学率提高了,生源自然就有了保证。这样不但可以持续扩大生源,重要的是升学率高了,学校可以吸引很多择校生。择校生根据中考分数的高低要一次性交纳不等的入学费用,最少的也要1000元。洋县中学每年都要招收两三百名择校生,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学费和择校费不仅是洋县中学,也是陕南其他中学维持生存的主要收入来源。- 洋县的高考意识 替考事件发生后,洋县中学诸多教师面对记者的态度一致封口。袁华祥解释说,高考是高压线,谁都碰不得,尤其在洋县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无论政府还是百姓对高考看得都特别重。 更加现实的原因是,高考的升学率与学校老师的奖金是捆绑在一起的。“县里每年都会下一个指标,完成指标就可以拿到基数奖金600元,每超一个指标,奖励500元。”洋县教育局行政科科长王志峰提供的资料显示,县财政每年都会拿出20万元重奖高考质量优胜单位。 具体到洋县中学,班主任先拿奖金的1/7,然后剩下的钱再分成7份,6名代科教师和班主任各拿一份。在李磊的记忆里,每年洋县中学高三毕业班的老师能拿到3000元奖金就很不错了,4000元就很少见。唯一的一次突破是在2000年,有个班80多名考生几乎全部上线,班主任分到了6000多元奖金。“就像1998年长江洪水,百年难遇。” 这笔钱虽然不多,但对洋县中学的老师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学校办公楼黑板上张贴的工资调整表显示,1995年本科毕业参加工作的老师,现在每月的收入也只有840多元。参加工作24年、担任教务处副主任的一级教师袁华祥每月的工资也才1000多元。全校唯一的特级教师、校长李鹏云的职称工资才1300多元。袁华祥解释说,相比于陕南其他省级重点高中,洋县中学教师的工资低得多。邻近的勉县一中,教师的津贴就是洋县中学的两倍多,汉中市的其他几个中学,津贴更高。就是这样的低工资,前两年还无法发全。 这样的收入与教师的付出差距太大了。李磊笑称,在洋县中学当老师,就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学校、家,绝大部分时间泡在学校。班主任更是一天至少要与学生见5次面。早上6点学生起床,班主任就要到校跟早操,然后中午最后一节课、下午第一节课前、课外活动、晚自习这几个时间段,班主任都要到教室,等到晚自习结束,回到家已经22点了。“真可谓是两头不见天。” 每个月八九百元的工资根本不敢乱花。学校很多老师的家属还没有工作,夫妻两个及孩子全靠一个人的工资,虽然县城的消费水平不高。显见的例子是,全县100多辆出租车中,一色的红色奥拓,3元钱可以跑遍县城的角落,县城最好的宾馆套房一天120元,还不能上网。在县纪委工作了18年的张丽(化名),丈夫在县司法局工作,夫妻两人每月收入1600多元,这样的收入在洋县已经列入高收入行列。但张丽仍对记者抱怨,存不到钱。儿子在洋县书院读初一实验班,学费、书本费、生活费每学期要1600元,刨去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亲朋好友的红白喜事,每个月夫妻两人只能存五六百元。 “存钱就是为了孩子将来高考,上大学用。”这几乎是每个洋县家长共同的思路,要想翻越秦岭,走出陕南,只有参加高考。高考可以说是洋县一年一次的盛事,记者在的那几天,小县城两条主要街道上挂满了横幅,“祝愿莘莘学子金榜题名”,这样祝福的话语,让整个县城充斥着考试的硝烟。李磊回忆说,2005年,洋县中学高考再创新高,接近1000名考生参加高考,603名考生进入重点院校和二本。当年全县共有2645名学生报名参加高考,660多人升入重点院校和二本。成绩下来后,洋县中学鞭炮整整放了一个上午。 在这样浓烈的高考意识下,县里每年都要下达高考指标,而且指标一年比一年高。2005年,洋县中学考了603名本科,2006接到的指标就是604名。“县里的意思是,只要多考上一名就是进步。”学校再通过组织考试摸底,将指标分配到高三各班。李磊说,这给了老师很大压力,奖金也越来越不好挣了。当然,这样的指标分配,国家政策并不允许,但在洋县乃至陕南的诸多高中,所有的教育政策都被学校生存和教师生活的现实所牵引。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二学生参加高考练兵,抑或是替考,就现实地按时出现在既定的轨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