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让“霍金热”来得更热烈些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9:43 云南日报

  24日上午,有“当代‘牛顿’”“活着的‘爱因斯坦’”之称的英国著名宇宙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坐飞机离开了北京,留下了让许多北京人、中国人思绪万千的“霍金热”。

  这位几乎全身瘫痪的科学奇才,在近4年中两次来中国,所到之处都掀起了强大的科学风暴。6月19日,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场学术演讲,竟然有逾6000人到场聆听,创下了国际物理史学术讲演会的听众人数之最。对于一个致力于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民

族来说,这种景象既是顺理成章的,又是振奋人心的。

  的确,到场的人中,除了600余位中外科学家,最多的是高校学生和科研工作者,他们未必都能听懂霍金的演讲,但毕竟这是对科学的亲近,对科学巨匠人格魅力的崇敬,对科学世界的向往。科技实现梦想,对一个行进在自主创新征途上的民族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些更能唤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呢?

  “霍金热”的源头,是中国蓬勃兴起的科学技术热潮。统计和调查显示,从2000年到2006年,中国科学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开支已从居世界第四升至第三;科学家的职业声望已经连续几年位居中国职业声望的首位。我们欣喜地看到,和霍金一同出现的、不久前为庞加莱猜想“完全封顶”的中国数学家曹怀东和朱熹平,他们也受到了公众的关注和追捧。我们更看到,国内媒体有关霍金的报道,更多的是介绍这位科学家的伟大成就,有些甚至细致到科普的程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科教兴国之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央的战略决策正在变成举国上下的自觉行动。

  当然,轮椅上的霍金也催促我们反思一些东西,像近年来备受舆论关注的“学术腐败”、科学工作的商业化“陷阱”、科研的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关系等等。怀揣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梦想几千年的中国人,还需努力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难,才能让科技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发挥更大威力。

  让“霍金热”来得更热烈些吧!新华社记者万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