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调查揭示71.2%的人内地尖子生为何愿去香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14:25 沈阳网

  中国青年报最新调查显示,如果同时被香港知名大学和内地顶尖高校录取,71.2%的人更愿意选择前者

  调查揭示71.2%的人内地尖子生为何愿去香港

  内地人认可港校三大竞争力:更加全球化的教育背景、求职更有优势和学术氛围更

  香港高校的哪些优势是你看重的?

  更加全球化 81.6%

  毕业生求职时更有优势 66.8%

  学术氛围更好 50.9%

  能给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 46.1%

  师资力量更雄厚 44.4%

  继去年北京市理科状元陈秀野放弃清华转投香港科技大学之后,今年该市文理科状元在报了北大之后,又双双出现在香港大学的面试考场上。一时间,人们开始为北大、清华这两所内地顶尖高校的生源操起了心。旅美学者薛涌近日连续撰文称,“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网上更有人断言“北大、清华将阿Q式地回忆祖上荣光”。

  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内地公众怎么看尖子考生的“转投”现象?在他们的选择中,香港知名大学和内地顶尖高校到底孰先孰后?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考试频道联合开展的一项有2767人参与的调查显示,如果同时被香港知名大学和内地顶尖高校录取的话,71.2%的人更愿意选择香港的大学。与此同时,有59.5%的人认为,与20年前相比,内地高校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这一调查结果也许能够解释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的火爆——据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介绍,今年香港大学在内地录取的学生在300人左右,而申请人数是101134。她特别强调,“今年申请哈佛的比例大概是18∶1,我们是30∶1。”

  去年,因为出国或前往香港就读等原因,30多名被北大录取的学生最后没有报到。

  “其实,放弃北大、清华,去国外或者香港接受本科教育的事儿早就有了。”一名曾在上世纪90年代就读于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大二时,有一回上课,老师点名点到一个女同学,底下哄堂大笑。老师一问才知道,这个同学已经转学去了加州理工大学。不过这种事情还是不多见。一是那时没有常规的途径,再一个更重要的是,我们都还坚信北大的本科教育是最好的。”

  但是在今天,人们对北大、清华的看法,似乎和以前有了不同。越来越多的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始将香港以及国外的知名大学作为首选。

  和内地顶尖高校相比,香港知名大学具备什么优势?人们在选择去读香港的大学时,看重的又是什么呢?

  调查显示,有81.7%的人看重香港的大学更为全球化的背景,在各项因素中列第一位,而“丰厚的奖学金”仅以46.3%的比例列第四位。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关于大学曾有一句名言:“人要来自五湖四海,派要出于三教九流。”成立于1991年的年轻的香港科大,教授几乎都是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有很强的国际学术背景。

  “除中文系外,我们学校从教材到课堂全部采用英语教学。很多教授是外国人,不会讲汉语。”黄依倩称,该校每年选派20%的学生到内地或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大学交流。香港中文大学则每年有600多名外国学生来交流,也送出400多名学生到20多个国家的180多所大学交流。

  但是,“不要对香港的大学国际化期望过高”,在大话西游BBS(内地学生讨论留学相关问题的论坛)上,一名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提醒人们。“上课老师当然要用英语,因为下面坐的有香港人、内地人、印度人还有欧洲人。可要是下课后问问题,用英语就不爽了,许多老师本身就是内地人或是香港人,所以我们干脆就用普通话。”

  调查显示,66.8%的人看重香港的大学“毕业生求职时更具优势”。与此同时,在内地高校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中,列第一位的是“应试教育,不能学以致用”。

  5月25日,香港大学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该校2006年应届毕业生已知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

  “我们培养学生,不光要看能考多少分数,而是今后在社会上能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合格的人。”

  反观内地,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走低趋势,这一方面固然与近十年高校不断扩招和宏观就业环境有关,而更深层次原因则是现在内地一些高校仍在“关门办学、应试教育”。

  一名清华大学毕业生在香港科技大学念了四年研究生后这样感慨:“多年来,我顺顺当当地接受了一路功利教育的培养,可现在却发现完全上当了。我能成功地通过一次次考试,可我却不知道通过这样的考试是为了什么。有不少年年得奖学金的‘优秀学生’是这么一个怪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对社会毫无接触,二十出头,一见女孩子就浑身不自在;会解各式各样的方程,却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

  调查中,有50.9%的人看重香港知名大学所具有的学术氛围;同时,学术氛围与科学精神在内地高校的缺失,被61.7%的人认作是它们竞争力下降的原因。

  “清华集中了很多人才,但学术氛围不够,现有管理模式很像官僚体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这样描述清华大学的现状。“各种各样的表格和各种各样务虚会,很像一个官方的管理体系,而不像一个有学术氛围的大学。”

  据了解,在内地一些高校中,最有优越感、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中最有竞争力的往往不是那些学术和教学上的“精英”,而是那些脚踏行政和教学两只船的“学官”。结果,一些教授、学者为了争得更多的教学科研资源,不得不身在“学营”心在“官”,最终造成了学术研究的荒芜和大学精神的流失与变异。

  “港大并非来抢清华北大生源”,来内地招生的黄依倩在表达了对北大、清华的“羡慕”之后,非常谨慎地说,“港校这两年才出现,大家感到很新鲜,估计两三年后将不会这样火爆。”但两地高校在教学科研等关键方面的差异,特别是近年内地公众“重学”态度的微妙转变,显然值得内地教育工作者深思警醒。

  记者注意到,面对香港高校的“掐尖行动”,有内地高校称,部分优秀生源选择香港知名大学,绝不会导致内地名校被“横扫”,理由居然是——香港的大学招生名额有限,而且一年十万港元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会让很多优秀生望而却步。

  诚如一些评论所指出的,对于大学而言,生源素质固然重要,但“状元”的有无毕竟不是一流大学的全部,对于个别高分考生转投,确实不值得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舆论之所以强烈关注“状元转投香港”,人们其实想表达的是一种对内地高校办学质量的不满和追问:自1998年国家将北大、清华、复旦等34所全国重点大学列入“985”工程开始冲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后,这些高校得到了上千亿元建设资金。然而在公众的印象中,这些著名高校除了多了一座座雄伟气派的大楼,多了一个个停车场之外,为公众所知的科研成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我们的大学什么时候不再论“官”排辈、不再“唯行政论”,而完全由学问做主、由能力做主?我们的大学什么时候不再孤芳自赏,而是用真正的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应全球化竞争和中国当下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中国青年报记者唐勇林)

  相关报道:

  150多名高考尖子面试港校 面试题目涉及广泛

  近日,香港岭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的面试活动陆续在广州进行,香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科大”)华南地区的招生于昨日开始。来自广东、福建等几个省份的150多名尖子生参加了考试,其中不乏广东高考状元。

  有专家分析发现,考生热报香港高校,与优质的教育资源、国际化的培养方式及高层次就业前景不无关系。

  [港校效应]内地考港高校升温 引"鲶鱼效应"

  近日,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在沪进行招生面试。考生中,不乏560分、570分以上高分学生。因为填报内地高校和报考香港高校没有“冲突”,所以考生最终有可能收到两张录取通知书,比较后再作选择。

  内地学生报考香港高校有升温趋势。以香港大学为例,今年计划招收300名内地学生,吸引了1万多人报考。来自市教育考试院的信息,今年本市有2000多名考生申请报考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6所香港高校,比去年增加六七百人。升温现象引起一种担忧: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内地名校是否会因此而降低生源素质?来源:新华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