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受助学子为何难说一个“谢”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01:2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本报记者康劲  

  在西部某地,1000多名学生通过媒体组织的捐助活动顺利地走进大学校园,但时至今日却无一人向捐款的爱心人士表达感谢之情。捐助组织者不禁发问——

  随着高考结束,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又再度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连日来

,在各地又有许多新闻单位和企业乐于“搭建”爱心平台,通过媒体的影响力,组织各类社会活动,动员各界人士为贫困生捐款。

  但日前,西部某地方的一位新闻媒体老总却对记者大倒苦水———几年来,通过他们组织的捐款活动,使1000多名学生顺利地走进大学校园,可是这么多年下来,所有受到社会捐助的学生都杳无音讯,没有一人通过电话或书信的方式与他们联系,更没有人通过他们向捐款的爱心人士表达感谢之情。

  这位老总说:“我们希望和那些受到捐助的学生保持联系,并非要求什么回报,只是想跟踪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如果他们愿意表达一下对社会的感谢之情,我们再做报道后还能产生互动,有利于捐助活动更好地开展。当然,如果这些学生愿意公开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对其他学生产生激励。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位贫困学生愿意这样做。”

  据这家媒体的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杳无音讯的贫困大学生的情况也非常复杂。有一些学生自卑心理严重,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不愿意再和曾经捐助过自己的单位和个人联系;也有一些学生把受捐助的经历当作一段羞于启齿的个人隐私,在大学校园中和就业之后极力讳言自己的这段经历;更有一些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的学生则认为自己是贫困生,接受捐赠理所应当。

  有调查显示,目前全国约有六成贫困高考生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学费。这意味着,有大批学生的学习费用无法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等制度获得充足保证,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开展社会性的公益助学活动,是一种必然选择。助学捐款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事业,分担的是一种国家责任,有关方面应该研究出一种良性的规范机制,以指导这项活动的持续发展,不仅要让受助学生在获取到社会温暖的同时,对社会怀有感激之情,而且,也应该使贫困生树立健康的心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