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异常机警 行动迅速 DNA普查野生大熊猫数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20:05 沈阳网

  一度濒临绝灭境地的大熊猫似乎迎来转机,最新的研究显示,这种优雅、可爱的动物可能会陪伴我们更长的时间。

  6月20日,权威刊物《现代生物学》(CurrentBiology)在封面文章中说,四川省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不仅在数量上要超出原先的估计,而且也没有出现令人担心的近亲繁殖现象。

  在涪江上游浓密的竹林里,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魏辅文领导的中英联合研究小组找到了相关的分子证据。他们用了近 2年时间,仔细搜索了王朗自然保护区的每一条河沟,最终确定在这里生存了66只野生大熊猫。

  这个数字,比1998年国家第三次大熊猫普查的结果高出2倍。

  “我们或许能够推断中国野生大熊猫的总数可能达到2500-3000只。”参与该项研究的英国卡迪夫大学生物多样性专家布拉福德(MikeBruford)说。

  “遗传身份证”

  虽然动物园里的大熊猫总是一副慵懒的模样,但野生大熊猫却异常机警,行动迅速,一旦发现有人靠近,顷刻间便消失在竹林中。

  因此科学家们决定利用DNA技术来追踪野生大熊猫的生活轨迹。

  秘密就藏在大熊猫的粪便中。这些粪便呈橄榄形,中间圆,两头尖,黄绿相间。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科学家可以从粪便中提取大熊猫肠道脱落细胞的DNA进行分析。每一组DNA分子探针,便是一只大熊猫的“遗传身份证”。

  中英联合研究小组在王朗及其周边地区总共收集到370团粪便。这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工作,博士研究生詹祥江曾经掉下山崖,差点丢掉性命。

  此前的30多年里,科学家也是通过粪便来识别不同的大熊猫个体。

  众所周知,大熊猫以吃竹类为生。大熊猫专家、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胡锦矗说,大熊猫进食时总是先把竹子掰断,然后把一段竹子咬成几小节,等到嘴巴塞满后一起咀嚼。和人吃甘蔗类似,它们只吸吮竹壁细胞的内含物。不同的是,大熊猫并不吐出渣子,而是把嚼扁了的竹节整个地吞下去。

  这个细节让科学家找到了鉴别大熊猫的蛛丝马迹。在大熊猫的肠胃中,没有分解纤维素的酶,这使得它们的粪便里面依然有未消化的成形的竹节纤维,而不同的大熊猫个体在进食时咬节的长短并不相同,遗留在粪便中的竹节纤维的长短也不尽相同。

  先前的研究表明,1岁半的大熊猫咬节的平均长度为2.7厘米,2岁半到3岁半的大熊猫为3.5厘米,更大一些的熊猫为4厘米。

  从1968年开始的全国大熊猫普查都是依据“咬节长度”来估算大熊猫的数量,但是它并不能准确判别年龄接近的个体。

  新的方法无疑更为精确。魏辅文说,它已在熊类和其他一些野生动物上得到很好的应用,采用分子标记来确定不同的野生大熊猫个体,精确度超过98%。

  意外的发现

  由于竹类的低营养和低消化率,大熊猫只能不停地进食。胡锦矗测算,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天大约需要12.5公斤的冷箭竹,进食时间超过13小时。相对应的是,它们排泄的次数也很惊人,一只大熊猫平均每天排100团以上的粪便。

  这些粪便,并不需要全部收集。经过初步筛选,研究小组在王朗自然保护区内搜集了270团粪便——可以明显确定为同一只个体的粪便只收集3-7次。此外,为了排除王朗周边地区可能前来“串门”的大熊猫,工作人员还前往九寨沟、勿角、黄龙等自然保护区收集了100团粪便。

  回到北京后,研究小组一共确认了95个不同的DNA组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野生大熊猫,它们的生活轨迹立刻可以在沙盘上推演:有66只属于王朗,8只属于白马,10只属于黄龙,6只属于勿角,还有5只在王朗与勿角之间徘徊。

  这项研究的本义,是揭示王朗地区大熊猫的种群生态学过程。科学家想知道神秘的野生大熊猫如何迁移扩散,它们的社会结构如何组成,以及遗传多样性是否衰退等。因此第一步,就应确定这些野生大熊猫的个体。

  “我们最早并不是去调查大熊猫的数量,但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在王朗自然保护区大概生活着66只野生大熊猫,其中35只是雄性,31只是雌性。”魏辅文说。

  这个发现让研究小组颇感意外。王朗是我国最早进行大熊猫普查的保护区。1968年,这里的大熊猫数量是196 只,到了1985年只剩下19只,1998年进行第三次普查时数量回升到27只。而最新的调查数量是原先估计的2.4 倍。

  研究小组并不把增长的原因完全归功于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即使处于最好的繁育条件之下,大熊猫种群也不可能有如此大幅的增长。”他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估算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其次是本次野外调查的强度更大,发现野生大熊猫的机会更多。

  不能过于乐观

  那么,在其他40多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呢?魏辅文率领的团队正在陕西秦岭寻找新的证据。

  一个随之而来的推断是,如果在这些地区也存在着类似的误差,而影响种群发展的其他因素不变,那么大熊猫的实际数量将远远超出第三次普查的1596只,可能达到2500-3000只。

  但即使真的到了3000只,仍在国际公认的种群“濒危水平”之下。不过,极其有利的是,科学家发现,王朗地区的大熊猫“个个都拥有一副健康的体魄”。

  魏辅文说,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在濒危食肉动物中居于中上等水平,具有比人们预想的还要好的长期生存能力。

  1980年代,四川发生大范围的竹子开花和死亡后,大熊猫的数量曾经大幅下降,科学家一度担心,这里的大熊猫种群会因近亲繁殖而快速衰退。而现在,王朗让人们看到了大熊猫家族“香火兴旺”的希望。

  研究成果在《现代生物学》上甫一发表,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美国《科学》杂志认为,利用遗传数据可以准确地确定大熊猫数量。他们援引国际著名熊类分类学家贝勒曼(EvaBellemain)博士的话说,很多研究都证明了传统的野外调查方法的准确度远远比不上遗传学方法,新数据应该更具可信度。

  但在乐观中,科学家依然保持了一份清醒。“这个结果让人惊喜兴奋,但并不能过于乐观地理解为大熊猫已经脱离了危机,它只是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去改变熊猫的未来。”布拉福德这样告诉路透社。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公路正在把大熊猫的栖息地割裂开来,一些保护区也试图把其中的一部分开发成旅游区。而在胡锦矗看来,大熊猫保护成败的关键依然是栖息地的保护。来源:新华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