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教育移民专为吃苦 农村能否改造城市"问题孩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15:10 大河网

  大河网讯“谁愿意放弃优越的生活去那种破地方!”喝着康师傅冰红茶,14岁、个头一米七五的李强(化名)满不在乎地跟记者说起在会宁县城读书的生活。中考结束,回到省城兰州,李强这几天的主要任务是和以前的同学疯玩。

  李强所讲的“破地方”指的是甘肃的国家扶贫困县会宁。“苦甲天下”的会宁,是甘肃远近闻名的“状元县”。截至2006年,会宁累计向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4万名,

近200人获得博士学位,1000多人获硕士学位。

  会宁的“教育神话”让不少家长慕名而来,主动把孩子送到会宁接受“苦教育”。尤其是那些家境好孩子问题又多的家长,“强制”或“半强制”地把孩子送到了会宁。李强是他们中的一个。

  据会宁一中学老师估计,在他们学校,“这样的孩子一个班有一两个。”而全会宁县城,少说也有200多个。“这一动向是从2003年前后开始的。”

  会宁一中学校办主任掌握不少内幕消息,他概括来自省城的孩子有三类,一类是会宁籍的孩子,爷爷奶奶或亲戚在会宁;一类是家长慕会宁教育之名,主动送来接受“苦教育”的;更多的一类则是城市的“问题孩子”,家长想尽办法、托关系、走门路送来接受“改造”的。

  记者调查发现,同样的现象在甘肃其他地方也已出现,只是密度不同。家长们选择的方向大多是市(州)所在地的县一中或条件相对艰苦而教学质量好的地方。

  “问题孩子”在县城

  坐在会宁会师中学的篮球场边,会宁话已经说得很溜的张静怡正和一帮会宁籍孩子玩着舞蹈训练中的“扒墙”。张静怡在兰州时学过舞蹈,现在是会师中学的学生舞蹈教练。

  在会宁孩子眼中,张静怡“人很好,很调皮,很聪明”。在好朋友刘蓉的记忆里,刚来时的张静怡给人以“高人一等”的感觉,不过现在这种感觉没有了。

  和张静怡的迅速融入不同,在会宁一中读高一的马浩伟被同学们贴上了“傲得很,没什么了不起”的标签。在不少同学的眼中,马浩伟是那种“凭着父母的几个钱,到会宁一中来丢面子”的学生。而马浩伟觉得同学们对自己有偏见,不友善,老是拿一些诸如“西瓜长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让他下不了台。

  但同学们又常借他的小灵通玩游戏,这让他很为难,“不借,别人会说我小气”,对班上同学借钱他向来是“有求必应”,因为他觉得会宁的孩子很讲信用。

  30平方米的集体宿舍,满满当当住了12个学生。马浩伟说他第一眼看到这样的景象时“心里很难受”。一瞬间,马浩伟觉得自己的条件太优越了,悄悄收起了MP3,渴时只喝矿泉水,“饮料是不好意思拿出来的”。

  这样受触动的经历李强也有:“他们竟然拿方便面桶内的酱抹在馍馍上吃,一包牛奶5个人喝,早餐能吃到5毛钱的方便面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家长用心良苦

  一个周六的下午,记者在会宁一中发现,偌大的校园里,树荫下,小道上,操场上,全是捧书苦读的学生。很多前来“探营”的家长告诉记者,这样的场景更加坚定了全家送孩子到会宁的决心。

  张静怡的母亲张会计就是这样的家长。在张会计的印象里,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差,但总不够努力,每次考试净是50~70分。

  “环境对人影响太大了,总有孩子找静怡玩,让她无法安心。”张会计决心效仿“孟母三迁”,考虑过给孩子租房或买房让她单独过,也考虑过送孩子上贵族学校,但都被自己否决了。一次偶然的会宁之行,让她铁了心,决定送静怡到会宁读书。

  李强母亲的想法和张静怡母亲多少是相似的。在察觉出孩子有早恋倾向后,李强妈妈就决心把他放到环境艰苦、教育氛围好的会宁去读书,让他远离以前的“女朋友”,“把心收到学习上”。

  李强告诉记者,他们班50个同学,15对在谈恋爱。在兰州时,李强每逢周末都会呼朋唤友去酒吧或迪厅、KTV。

  “问题孩子”变化知多少

  让张会计感到高兴的是,“女儿比以前懂事了,知道生活的艰辛了”。以前只有在跳舞时穿的黑布鞋,现在孩子主动提出买上平时穿,回兰州也不提吃肯德基了,因为她看到会宁的孩子时常是干馒头就着咸菜吃。

  李强的母亲也很欣慰:“有一次我腿疼,孩子把我从一楼背到了五楼。他懂得体谅和关心家长了。”

  尽管和报考的高中差了整整100分,“自己也没有学到会宁孩子的苦学精神”,但李强觉得自己还是有很大变化。会宁的学校学习时间很长,在兰州时6点10分起床,在会宁上学时每天5点半就得起床,吃过早饭就去上学,中午吃饭也就一个多小时,晚上还要上晚自习,周末也只有半个下午可以支配。“呆着没事干,也只能学习。”李强说。

  兰州孩子到会宁,首先要面对的是每天长达10多个小时的学习,让张静怡感到反差很大的是“兰州的孩子7点多上课还喊累”,会宁的孩子6点就开始早读了。很多家长担心的第一件事也是长时间学习,条件又艰苦,孩子能适应吗?

  对于会宁普遍学习时间长的问题,兰州来的孩子大多“慢慢习惯了”,但记者在走访中也得知,有部分孩子适应不了会宁式的“苦教育”,被学校劝退了。

  让张会计吃了一颗宽心丸的是张静怡在会师中学的一次全年级数学竞赛中得了第三名。张会计更加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张静怡现在有了自己新的目标——考上会宁一中的“宏志班”。会宁一中“宏志班”的同学,2006年高考平均分达到了甘肃省的本科录取线。

  枝阳中学张老师的家中就寄宿着两个来自省城的孩子。他告诉记者,一般来会宁的孩子都是城市的“问题学生”,基础薄,浮躁、好动,学习上也不如会宁孩子刻苦。

  张老师说他已经带过很多像李强一样从省城来的“问题孩子”,令他感到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一个在会宁“改造”得非常成功的孩子。“即便是有进步,也和家长的期望值有很大的距离”。

  马浩伟的班主任孙老师表达了相似的看法。“马浩伟还和以前一样贪玩,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也只能停留在中等偏下的水平。”(记者 狄多华 实习生 张鹏)

  家长用心良苦

  一个周六的下午,记者在会宁一中发现,偌大的校园里,树荫下,小道上,操场上,全是捧书苦读的学生。很多前来“探营”的家长告诉记者,这样的场景更加坚定了全家送孩子到会宁的决心。

  张静怡的母亲张会计就是这样的家长。在张会计的印象里,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差,但总不够努力,每次考试净是50~70分。

  “环境对人影响太大了,总有孩子找静怡玩,让她无法安心。”张会计决心效仿“孟母三迁”,考虑过给孩子租房或买房让她单独过,也考虑过送孩子上贵族学校,但都被自己否决了。一次偶然的会宁之行,让她铁了心,决定送静怡到会宁读书。

  李强母亲的想法和张静怡母亲多少是相似的。在察觉出孩子有早恋倾向后,李强妈妈就决心把他放到环境艰苦、教育氛围好的会宁去读书,让他远离以前的“女朋友”,“把心收到学习上”。

  李强告诉记者,他们班50个同学,15对在谈恋爱。在兰州时,李强每逢周末都会呼朋唤友去酒吧或迪厅、KTV。

  “问题孩子”变化知多少

  让张会计感到高兴的是,“女儿比以前懂事了,知道生活的艰辛了”。以前只有在跳舞时穿的黑布鞋,现在孩子主动提出买上平时穿,回兰州也不提吃肯德基了,因为她看到会宁的孩子时常是干馒头就着咸菜吃。

  李强的母亲也很欣慰:“有一次我腿疼,孩子把我从一楼背到了五楼。他懂得体谅和关心家长了。”

  尽管和报考的高中差了整整100分,“自己也没有学到会宁孩子的苦学精神”,但李强觉得自己还是有很大变化。会宁的学校学习时间很长,在兰州时6点10分起床,在会宁上学时每天5点半就得起床,吃过早饭就去上学,中午吃饭也就一个多小时,晚上还要上晚自习,周末也只有半个下午可以支配。“呆着没事干,也只能学习。”李强说。

  兰州孩子到会宁,首先要面对的是每天长达10多个小时的学习,让张静怡感到反差很大的是“兰州的孩子7点多上课还喊累”,会宁的孩子6点就开始早读了。很多家长担心的第一件事也是长时间学习,条件又艰苦,孩子能适应吗?

  对于会宁普遍学习时间长的问题,兰州来的孩子大多“慢慢习惯了”,但记者在走访中也得知,有部分孩子适应不了会宁式的“苦教育”,被学校劝退了。

  让张会计吃了一颗宽心丸的是张静怡在会师中学的一次全年级数学竞赛中得了第三名。张会计更加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张静怡现在有了自己新的目标——考上会宁一中的“宏志班”。会宁一中“宏志班”的同学,2006年高考平均分达到了甘肃省的本科录取线。

  枝阳中学张老师的家中就寄宿着两个来自省城的孩子。他告诉记者,一般来会宁的孩子都是城市的“问题学生”,基础薄,浮躁、好动,学习上也不如会宁孩子刻苦。

  张老师说他已经带过很多像李强一样从省城来的“问题孩子”,令他感到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一个在会宁“改造”得非常成功的孩子。“即便是有进步,也和家长的期望值有很大的距离”。

  马浩伟的班主任孙老师表达了相似的看法。“马浩伟还和以前一样贪玩,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也只能停留在中等偏下的水平。”(记者 狄多华 实习生 张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