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大战”为何愈演愈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08:3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本报记者高柱 有关专家认为,惟有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均衡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娃娃,放心了!我已拿到领导的批条,这下你读重点高中有希望了!”7月6日下 如今在成都市,像许女士这样能通过“上层关系”使孩子顺利进入重点中小学就读的家庭屈指可数。 为了争夺优质教育资源,不少学生家长不得不争先恐后地卷入到年复一年的“择校大军”中来。 但事实上,温度越来越高的“择校大战”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伤害了学生和家长,同时也伤害了学校本身。 “择校”温度一年高过一年 6月17日,当成都两家重点中学之前在其网站上挂出“‘竞赛结果’将作为小升初的参考依据”的消息后,当日竟分别吸引8400多人和7000多人来报考,再加上送考的家长,人数达到3万多。现场情形被很多家长和考生用“恐怖”二字来形容:1万多辆汽车不仅将两校的停车场挤了个水泄不通,而且还将周边的道路堵死,大批交警赶来疏通。在当天35℃的高温下,据说有20多人当场中暑。 其实这种将“竞赛结果”作为小升初、初升高“参考依据”的做法是违规的。 近日,在四川省教育厅发出的紧急通知中,提出必须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原则,严禁义务教育学校以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录取新生。 但“严规”仍挡不住学生家长“择校”的激情。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成都进入小学、小升初和初升高的人数多达40万人,有人估计,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家长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了“择校大军”中来。 “三方”同感“很沉重” 家住成都电信路的刘兴中师傅,因儿子今年初升高的成绩不太理想,他就想方设法替儿子“择校”。从6月底开始,刘兴中四处托人找关系,希望能让儿子进入一所重点学校。但关系归关系,按当地不成文的“规定”和相互之间的“默契”,任何择校都需要交数额不低的“择校费”,即便是“走后门”也得如此。 本已下岗的刘师傅一算账,这数万元的“择校费”着实让他难以承受。无奈之下,他忍痛放弃为儿子“择校”。 晓岗是四川省级机关一位干部的子弟,父母早年离异对他的心理和学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尽管在小升初、初升高阶段,当父母的凭借各种关系并花费不少钱让他进了重点学校,但基础本身就差的他在今年高考中还是没有替父母“争气”,成绩仅沾了大专线的边。此时的他,对父母不但不存感激之情,反而怨恨父母当初不该为他“择校”,说这样做让他“更难受”。 承受“择校”重压的还有部分重点学校。在外人看来,“择校”成了重点中小学校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但事实上,目前许多重点中小学校不仅不贪图这一“外财”,相反不少校方负责人见着这块“烫手山芋”就想甩开。 自7月份以来,成都市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就接到了来自各级有关领导批的关系条子200多张,还有百余张亲朋好友托付的条子。他每晚还没进家门,门口就已站满了“择校”的熟人家长。他说,收的“择校费”其实都要上交财政,而学校能接收的“择校生”又非常有限。面对这么多不好回绝又难以对付的“关系条”,这段时间,他恨不得找个地洞躲起来。 呼唤教育资源平衡 成都市一位教育学家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的教育投资仍沿袭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育开支取决于当地的财政实力和投入比例。 从财政实力看,不要说东西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就是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县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许多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本来就不足,而有限的投入又过于集中到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头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马太效应”:哪个学校办得好,得到的政府支持就越多,师资力量就越雄厚,因而就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追捧和青睐。而普通学校却越办越弱,陷入生源、师资流失的窘境。 事实正是如此。成都成华区某普通中学校长告诉记者,他们学校近几年已有相当部分教师和学生流向了重点校,这使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他担心,这样下去将会破坏教育的良性循环。 四川省社科院胡光伟研究员认为,从表面上看,这种高效率、高质量的“优先政策”导向,能在短期内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但这在实质上却违背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也因此加剧了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 胡光伟认为,遏制“择校风”的继续蔓延,一方面,作为学生家长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理智的态度,不要错误认为孩子一旦进了重点校就必然能改变“前途命运”,另一方面,要走扩大优质资源和均衡发展之路,通过缩小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