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2006年高考专题 > 正文

“要理性看待高额奖学金和高薪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02:11 新京报

  最后做出这个选择挺艰难

  孙贝贝

    今年广东省高考总分状元,选择香港中文大学,即将入读商科基础班。

  新京报:你为什么选择了香港的高校?

  孙贝贝:我比较向往更新的东西吧,在香港可以接触到和内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可以遇到从世界各地来学习的人,那里是双语教学,我就可以不用上英语课来提高我的英语水平了,这应该算是一个好处,日常交际可以频繁使用英语,提高很快。而且我想可能会在香港就业,在香港读书会更便捷一些,离家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参加北大自主招生时差8分

  新京报:不上北大清华有遗憾吗?

  孙:有的,其实我报志愿前都没有怎么听说过香港的大学,那时候想的是成绩还可以,是不是可以去冲一下上北大清华,原本我的第一志愿报的是清华,八年的医学本博连读,后来也是因为多了解了些香港的大学,才发现原来还有一个去处,最后做出这个选择挺艰难的。

  新京报:你是怎么发现还有香港这么一个去处的?

  孙贝贝:主要通过网络了解香港的大学,现在先读商科基础班,可能会去读精算,因为这两种专业都特别难读,所有人都劝我别读了,这种困难让我想去克服它,接受挑战。

  之前我参加了北大的自主招生,笔试时差8分没有过,清华的招生咨询会我也去过,那里的老师挺欢迎我去的,考前几个月里都是冲着北大清华这个目标去努力的。

  希望以后找机会领略北大清华底蕴

  新京报:你规划过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吗?

  孙贝贝:香港中文大学可能会有很多海外交流机会,我想有机会出国去见识一下,如果没有这笔奖学金(香港中文大学提供50万港币奖学金),我还是会去读,争取第二年第三年争取到,奖学金更大程度上给我精神上一个鼓励,并不是哪个学校给的钱多就去哪里。

  我对在香港读书生活都挺向往,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去北大清华读研究生,我觉得,北大清华底蕴挺足,不去学就不一定能领略得到。我挺好奇的,但是又不能把这些学校一起都读完,以后看是否有机会领略北大清华的气氛,这一次就只好放弃了。

  采写/本报记者 杨华云

  我有挥之不去的清华情结

  于尧 今年海南省理科

状元,毕业于海南中学,选择就读清华大学。

  新京报:都有哪些港校向你抛了绣球?为什么最后选择了清华?

  于尧:分数一下来,中文大学就给我打了电话。而之前,我也申请了香港大学的面试,因为港大也有我想报考的建筑学专业。

  但我最终选择清华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做的决定。因为我很喜欢清华,很小的时候就去过清华北大,非常喜欢清华的建筑,当时是比较感性的认识。长大之后更崇尚严谨,我觉得清华能够给我这些。清华也有很多大师,而且清华是13亿人都认可的大学,地处首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香港奖学金未必够用

  新京报:香港高校有和你谈到全额奖学金吗?你怎么看待奖学金问题?

  于尧:有的。港大承诺是45万,中文大学是50万。

  首先得理性看待奖学金是用来干什么的,是在香港读书和生活的费用,并不会额外得到的。而且香港的消费那么高,即使是这么高的奖学金都未必够用,每年来回的机票可能都需要自己承担,生活上大概还需要自己补贴。而且最关键的是,我要在大学得到的是无形资产。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和我的师兄师姐沟通,他们告诉我很多在北大清华的感受,我觉得那是我想要的。

  内地的大学更注重基础

  新京报:你觉得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有什么不同呢?

  于尧:为了不让自己后悔,最近一段我一直在网上了解这个问题。内地的大学更注重基础,港校更崇尚开放、发展式的,实践的机会更多。

  当然我觉得香港的大学真的都很好。我首选的专业是建筑学,其次是金融学,港大的建筑学也赫赫有名,而香港又是亚洲金融中心,金融学的实力自是不用怀疑。所以,抛开这些因素,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我挥之不去的清华情结。但是,如果作为交换生,我很愿意被交换到香港的大学中,一是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另外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

  采写/本报记者 吴狄

  上北大也许一生只有一次机会

  叶婧 今年海南文科状元,毕业于海南中学,选择就读北京大学

  新京报:很多内地的高考状元或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选择到香港读大学,你为什么依然选择北大呢?

  叶婧:首先没有最好的大学,只有最适合的大学,我觉得北大比港大更适合我。我综合考虑之后,觉得有几方面的因素,北大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可以说是北大情结吧。对我来说,也许一辈子只有一次上北大的机会,但是去香港或者外国读书的机会很多,所以我打算在北大读本科,在国内接受完整的大学基础教育,然后到香港或者外国继续深造。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也是我向往很久的,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有很多熟识的朋友,这些都很吸引我。

  港大前后给我打过三次电话

  新京报:是不是觉得这个决定是人生中遇到的一件大事?

  叶婧:当然。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要想清楚。综合了父母、老师、亲朋好友和我自己的志向选择,然后才做的决定。香港大学是6月底7月初给我打来的电话,当时我没有立即回复,前后打了三次,然后我就回复了,决定去北大。

  我觉得自己如果真的去了香港,不知道是不是能马上接受那边的教育,还有,那边的生活和社会,我是不是会很快适应。

  要理性看待高额奖学金和高薪就业

  新京报:很多人都认为香港高校的奖学金和就业后的高薪很有诱惑力,你怎么看待这个情况?放弃了不觉得可惜吗?

  叶婧:我了解到的情况,的确有很多人去香港是因为高额奖学金,比如,港大承诺给我45万,中文大学是50万,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很多人认为50万就一次给你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除去在香港的学费和生活费就没有什么钱了。我在网上了解,港大的毕业生平均月薪是1.7万港币,看起来是很高,但是他们大部分是香港本地的学生,而内地学生在香港就业的话,生活成本要高很多。所以要理性看待高额奖学金和高薪就业的问题。

  采写/本报记者 吴狄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2006年高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