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北大今起“限客”审批团队游客 允许个人参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09:47 四川在线
来源:人民日报

  从7月27日起,北京大学正式开始对参观校园的人员数量和对象加以限制,对小学生和成人旅游团原则上不予接待,只批准中学生团体进入,对于个人参观不作限制。

  7月22日,北京大学决定原则上不再接待小学生和成人旅游团,引起社会关注。

  限制进出学校的团队游客,意味着限制游人数量,但允许个人参观北大

  25日,记者来到北京大学,暑假中的校园并非想象中那么宁静。西门口,人员来来往往,有学校师生,也有校外参观者,许多人正在古香古色的门前拍照留念。门卫告诉记者,他们已经知道“限客”规定,“实施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但我们会按照规定执行。”

  从西门进入校园,短短25分钟之内,就有3个旅游团和记者擦身而过,其中一个团内有数十个明显小学生样的孩子。10时多,天下着雨,可著名的未名湖畔依然人流不断,其中绝大多数是参观者,阵阵笑声掠过波光闪闪的湖面。

  在未名湖边的小山上,一位刘姓环卫工人告诉记者,在他负责的区域内,以前只要一车就可以把垃圾处理完,可是随着游客的增多,现在没有落叶的情况下,也要拉3至4车,大部分都是路过的行人丢下的垃圾。

  据悉,进入暑假,每天来北大的参观者超过1万人。学校保卫部同志告诉记者,每天仅登记了的参观者就在5000人左右。目前仍有部分师生在校内上课,他们希望有一个安静、正常的教学环境。同时,北大校园面积较小,无法容纳过多的参观者。保卫部值班同志说,参观者过多至少带来四大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安全问题及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我们对参观者的数量和对象进行限制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保卫部,记者看到一份《北京大学2006年暑期入校参观审批暂行规定》,其中规定:审批责任人负责审批值班当日后第三、四天的入校申请,逾期审批无效,对未经预先审批、当日临时来参观的团体,要严格把关,慎重审批;允许入校参观的团体,人员构成必须以中学生为主,不得批准小学生和成人为主的团体入校,申请的单位应为中学或教育机构;每日放行时间为8∶30—11∶30和12∶00—17∶00,每时段准许入校的人数不超过2000人……记者问,假如一个外地小学生旅游团已经到了北大门口,学校会采取什么方法?保卫部的同志回答:谢绝参观!

  不过,保卫部的同志解释说,对进出学校的团队游客进行限制,并不意味北大拒绝参观和游览,只是对游人的数量加以限制。个人还是允许参观北大的。

  对许多孩子及其父母来说,走进北大、清华的意义,远非“参观”两字所能涵盖

  在北大校园内,一位因“参加素质教育夏令营”而走进北大校园的小朋友说,如果到了北大却被拒之门外,那会遗憾和后悔好长时间,“从记事起,爸爸妈妈就告诉我中国有所著名的北京大学。我的好多伙伴也都十分神往北大,有机会都想来看一看。”的确,对许多孩子及其父母来说,走进北大、清华的意义远非“参观”两字所能涵盖。

  在天安门广场,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趁暑假带孩子来京游玩的父母。许多人并不知北大新规,但大部分都有带着孩子去北大、清华看看的打算。来自河南安阳的陈民怀说,这次领着孩子随旅行社来北京,去北大看看是主要目的之一。“幸好只限团体不限个人,我自己带孩子去吧。”

  就是北大师生,对校方的举措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一位留校工作的年轻博士表示,北大加强管理是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首先要“限客”,“开放与包容应该是北大精神的精髓。”

  不过,赞成“限客”的人也不在少数。北大教育学院一位姓曲的老师说,校方出此举措,主要是从校园秩序考虑。“北京大学的校园资源是有限的,她只能容纳适当的人群。”

  25日中午时分,记者拦住信息管理系一位急匆匆往食堂赶的王姓同学。“不早点去,一会儿食堂人就都挤满了。”他告诉记者,此时正是暑假,但北大食堂并不冷清,许多人都是来旅游的外地游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叶同学颇有同感。他说,这么多人涌进学校,的确带来诸多不便。“校园里人太多了,我从寝室出来的次数都比原来少了。”

  对于北大此举,一些非北大人也表示理解。曾经担任过北京橡胶一厂负责人的葛先生说:“我以前也做管理工作。校方适度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他认为,校方在制定规则时较为适度,没有限制小学生个人进入,而是不允许小学生组团入校参观,不仅可控制人数,更为校园的有序管理加上了“防护栓”。

  北大需要海纳百川,公众有义务呵护北大,但限客是否最佳选择

  一方面,许多人去北大,一个重要目的是感受北大氛围。作为国内顶级学府,北大也应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北大毕竟是大学而非旅游景点,即使是假期,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秩序还应维持,接待团队多了,难免受影响。两难之间,北大该如何取舍?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潘小娟认为,如果参观者过多对北大的确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北大在不违反有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北大一贯强调包容与开放。许多人去北大主要是为激励孩子,甚至是圆儿时的梦。而且,有更多的人去北大,也增加了人们对北大的了解和亲近感,于社会、北大自身都是有利的。从这个角度看,采取限制人数的方式实现管理的有效化是否是当前的最佳选择,值得商榷和探讨。

  “北大‘限客’,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系教授毛寿龙介绍,国外大学一般是没有围墙的,而我们政府的公共服务则止步于校门口,这让许多学校承受压力。他认为,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理想的状态应该是面向全社会开放。就目前阶段而言,北大应该保持基础性开放状态,同时适当加强管理,比如采取申请、预约、登记等方式。

  采访中,有专家认为社会公众应该更理性地看待北大的举措。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副教授褚松燕博士表示,从北大本身的精神意义看,北大是中国人的“公共资源”。由于历史原因,北大背负着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任。既然如此,大家就都有义务保护这个精神家园,对之精耕细作。农人都知道,一块地要想高产,需要一定的休耕期,如果只是热情高涨、虔诚地不断播下种子,那么,这块地最终奉献出来的果实的数量和质量都不会太高。“同样的道理,我们大家如果爱护北大,爱护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么,何不采取一定的‘休耕’方式呢?”

  王建新郭修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