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独家专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16:34 新华网

  本文系《半月谈》供新华网专稿,未经《半月谈》授权不得转载

  “80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拥有2亿人左右的一个庞大群体。不知从何时起,80后作为一个符号常被人们挂在嘴边:老人说80后是“幸运的一代”,“生活在糖水中”;学校领导说他们是“跨世纪的人才”;父母们说“你们什么时候能长大”;有的媒体质疑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不管存在多少期待、误解与指责,出生在1980年后的人们,中

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逐渐走入社会。

  压力篇:最幸福的一代?

  就业是80后们走出校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2006年,各大学继续扩招,招生总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800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却持续下降。2006年,总数再创新高的413万大学毕业生开始涌入人才市场。无疑,今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住房是80后们离开校园里的寝室后直面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2006年6月,北京市热点板块的商品房价格涨至8659.8元/平方米,沪穗两地6月普通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也分别达到了9685元/平方米、6401元/平方米。高额的房价几乎是刚刚步入社会的80后们所不可能问津的。

  尽管80后们生存压力很大,“浮躁”、“自身定位模糊”、“眼高手低”、甚至“啃老族”、“小皇帝”诸多词汇却曾是一些媒体对80后一代的描述,专家们也在建议80后们改变就业观念。然而,80后们面对的事实是,即使改变观念也很难就业;“啃老族”也许确实存在,但不曾有人想过更多的80后们不愿再花父母的钱,依靠自己辛勤的努力和微薄的薪水顽强生活。

  在采访途中,应届毕业生王冬会发来短信,告诉笔者他终于以自己满意的薪酬签约武汉一家广告公司。此前他在这家公司实习长达数月,薪水只有300元/月。他的坚持和努力终于获得公司的认可。用“浮躁”来形容整个80后,至少形容像王冬会这样的毕业生,显然是有失公允的:他们就业意向的定位非常清晰,就业观念从来没有改变。

  求索篇:一个自由职业者的突围与充电

  在武汉,笔者见到阿骆已是半夜十一点多。她住的地方有点偏僻。“这里就是一个垃圾场”,她说:“我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摇滚的网名──垃圾。”

  阿骆目前赋闲在家,她的“家”就是和别人合租的一套一居室。为度过“火炉”武汉炎热的夏天,两人还合伙买了一台空调,家里有一个不太大但非常到位的书橱,摆放着英语、法语、汉语等各个语种的图书。

  阿骆算是个特立独行者。上半年她先后找了三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一家报社的记者。论能力,阿骆毋庸置疑是所有实习生中的佼佼者,但报社最终留下的是有关系的而不是有能力的人才,阿骆白白给他们做了很久的免费劳动力。第二份工作是某酒店“储备干部”,做了一段时间后才得知所谓“储备干部”原来就是服务员,于是阿骆连夜撤走,同样没能拿到报酬。第三份工作是一个广告公司。这是阿骆大展宏图的地方,她的天才很快被领导赏识,但不满于公司的造假行为,阿骆主动离开了这里。

  “目前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先接点稿子挣些钱糊口。”阿骆说。她把自己的网上签名改成“我要冲出这座垃圾场”。

  “一个人真的想争取自由,还是要有实力的。”阿骆说,她正忙于充电学习口译,准备参加11月的口译考试。从早晨7点到下午3点,阿骆都在读英语。

  调查显示,现代青年每年充电学习的花费人均超千元,就培训内容而言,英语学习和计算机培训是主流。超过六成的青年表示必须加强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非常舍得充电花钱。而这些勤奋的年轻人,大多属于80后。

  成长篇:从“北漂”到“南漂”的坚韧生存

  一年前,陶清还是北京某报的实习生,蜗居在京郊四惠东附近的一个地下室里;一年后他已经是湖南长沙电视台记者,在长沙某小区和别人合租了一套房子。

  陶清向笔者回忆起自己去年在地下室的生活:单人间,大概只有4平方米。除了房间小,最郁闷的就是潮湿,衣服总是湿漉漉的,晚上干的衣服进去,第二天就要湿漉漉地穿出来。“在里面晾衣服是从来不会干的。”

  环境很脏,很乱,里面住的人可谓三教九流。洗澡的地方很简陋,被褥像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样,但地下室里很冷,不盖被子是不行的。那里唯一的好处就是便宜,10元钱一天。

  北京的地下室,深圳的10元店。无数像陶清一样的80后们,就从这里出发,忍受最简陋的条件,艰难、务实、顽强、执著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起航。

  今年5月陶清在长沙电视台的稿费是2500元。“现在只能先认真地完成本职工作,慢慢来,积累一些经验和资源。”陶清说。他和三个同学在七楼租了一套两室一厅,买房、结婚对他来说还是很遥远的事情。但是他期望,明年毕业的女友可以签约到长沙来,这样两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创业篇:拒绝浮躁,但要充满激情

  陈一楠,一个冷静,但充满激情的小伙子,和所有的80后一样,富于创造力。今年4月,他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为某重点大学的研究生。

  得知自己考上研究生后,陈一楠没有停下休息,而是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先是通过家教辅导的形式积累资金,挣得5000余元;接着帮助一些小客户如打印店做策划;建立自己的团队,创办网站;跟着导师做课题……他忙得不亦乐乎。

  陈一楠们也许刚刚起步。但在中国商界、尤其是互联网界,一批“80后”正在悄悄与财富挂钩,如泡泡网CEO李想、康盛世界CEO戴志康、非常在线CEO赵宁、MySee总裁高燃等等。眉眼间,稚气未脱,却有着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财富,手下管理着几十号、几百号人。他们所代表的80后这一代人,已经融入社会,发出声音,终有一天,会成为主流。 (■ 王冰 周如洋(均为“80后”) 编辑:王新亚)

  来源:半月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